佳都科技副總裁、智能軌道交通事業群副總裁 謝忠
疫情之下,加快“新基建”被認為是“穩經濟”的一劑“良方”。區別于傳統“鐵路、公路、機場”等傳統基建項目,“新基建”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及工業互聯網7大領域。
從各地政府目前開出的投資清單來看,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是新一輪基建投資的“重中之重”,項目數量及投資規模均遠超其他領域。記者注意到,以廣東省為例,2020年廣東省共安排重點項目1230個,涉及總投資5.9萬億元(單2020年度計劃投資額為7000億元),其中約1萬億元將投向“新基建”,這些“新基建”項目中,城際高鐵及城市軌交投資金額接近9000萬元,成為“新基建”中的“主角”。
近日,記者對佳都科技(600728,SH)副總裁、智能軌道交通事業群副總裁謝忠進行了專訪,其向記者詳細講述了“新基建”下國內軌道交通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他告訴記者,未來5至10年,軌道交通智能化市場的潛力巨大。在他看來,“新基建”并不會走上“舊基建”產能過剩的老路。
“新基建”將拉動智能軌道交通迅猛發展
記者注意到,今年1月份以來,各地政府陸續發布其2020年重點項目計劃。這些重點項目清單中,少不了“城際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的身影。廣東、江蘇、江西、北京、上海等省份齊齊將鐵路及軌道交通項目列為投資重點。
以廣東省為例,記者統計發現,廣東省投資額位居全國第一。5.9萬億元的重點項目總投資計劃中,“新基建”項目的投資額占比是16%,約1萬億元。其中,綜合交通樞紐、城軌、高鐵等項目總投資額接近9000億元,排第一位;人工智能項目投資額約400億元,排第二;緊接著是5G和特高壓,總投資額都是150億元。
3月12日,謝忠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廣東省為例,軌道交通、人工智能這些科技新基建的投入占比非常高,可見智能化軌道交通市場明顯在加速發展”。
他認為,未來5~10年,軌道交通智能化市場發展有著清晰的脈絡且潛力巨大。從全國市場來看,軌道交通網撰寫的《2019城市軌道交通市場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46個城市在建地鐵項目,總投資達3.9萬億元。
回歸到佳都科技自身,根據廣州地鐵的規劃,到2035年,廣州要建成約2000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這個長度是目前已開通里程的4倍。同時,佳都科技身處的粵港澳大灣區也一直致力于打造“1小時快速經濟圈”,大灣區其他城市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等都各自規劃了數百至上千公里的地鐵新建及延長線路。謝忠說,這些都是佳都科技的市場機會所在,佳都科技在粵港澳大灣區將有機會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據了解,去年3月和9月佳都科技已合計中標廣州市軌道交通項目約148億元訂單。謝忠稱,目前佳都科技正在重點拓展長三角、華中、華南等預計在未來三年內建設規模比較大的區域市場。
謝忠將國內軌道交通的發展歸納為兩大特點:存量設備國產化、增量設備智能化。過去15年間,正是地鐵發展的“量”保證了軌交企業擁有充足的市場,可以發揮后發優勢,從而實現技術領先。據他介紹,目前國內整套地鐵系統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70%。
針對“增量設備智能化”,謝忠告訴記者,國內地鐵IT化正在發生價值重構,未來城市軌道交通智能化是必然趨勢。記者了解到,去年9月,廣州市落成全球首個AI智慧地鐵站——21號線佳都智慧城示范站。該示范站是由佳都科技與廣州地鐵聯手打造,佳都在這個車站創新應用了自主研發的基于工業互聯網的智慧地鐵大平臺“華佳Mos”,給地鐵裝上“大腦”。
不會走“舊基建”的老路
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3月初曾發文強調,新一輪基建重點應該在于“新”,而不是簡單重走老路,導致過剩浪費和“鬼城”現象。
新一輪“基建潮”下,軌道交通項目仍然是重要內容,那么如何避免走老路?
謝忠表示,城市軌道交通是交通基礎設施領域的一大短板,現在加強這方面的投資并不會產生過度建設的問題,只是每個城市要考慮各自城市的財力水平,選擇合理的軌道交通形式。并且,自2018年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指導性的通知,對城市軌道交通的申報條件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并且設計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走上“舊基建”的產能過剩老路。
謝忠還告訴記者,“新基建”區別于“舊基建”,很重要的特點在于,借助科技力量的引入,把傳統意義上“不賺錢”的基建項目,變成“賺錢”的投資領域。新基建的“新”,也就是新技術所帶來的新價值。
軌道交通開通運營后,業主一般通過票務、財政補貼、商圈運營等方式回收資金?!氨薄⑸稀V、深地鐵的客流量均在七八百萬人次到千萬人次,這么大的客流過去主要依靠客票帶來收入,容易‘入不敷出’。但要看到,地鐵流量的價值并未充分被挖掘,而創造新價值、新市場的‘鑰匙’在于地鐵乘客多維度數據的獲取和運營。”謝忠說。
他舉例稱,佳都科技此前推出的“智慧新地鐵”系列產品,可以通過對地鐵乘客、地鐵運營多維數據的采集、分析、應用,助力地鐵公司提高投資回報率。
謝忠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在基建上的投資運營模式已由政府“大包大攬”向政府和民間資本共同投資、共同經營、共擔風險的方向升級:“目前民間資本在軌交的投資占比沒有確切的統計,總體而言比較低。不過我們觀察到在鄭州等地,也已有友商及其他業主在軌交領域試行PPP等模式,相信未來民間資本參與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從政策上看,我希望再融資渠道能夠向參與新基建建設的民間資本適當傾斜,支持參與新基建的上市公司通過直接融資向社會募集資金,這也是激發民間資本參與的很重要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