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他處理了430余起重大信號故障,被稱為網絡化地鐵的“信號神醫”。
他借助顯微鏡拆解、焊接精密元器件,破解板卡自主維修技術壁壘,告別了因設備故障導致列車停駛的歷史。
他利用光電傳感器技術,實現了非接觸式在線監測系統,填補了道岔監測的空白,并獲得2019年國家專利。
楊才勝,57歲,高級技師,北京地鐵通號分公司檢修一項目部技術研發室主任。他1980年入職北京地鐵通號段,經歷了北京地鐵信號系統固定閉塞、自動閉塞、移動閉塞的三代更迭。
目前,北京地鐵公司運營16條線路,里程521公里,日均客流高峰1200萬人次。近四年間,北京地鐵縮短發車間隔87次,多條線路實現2分鐘間隔的國際領先水平。每一次間隔的縮短,信號系統作為北京地鐵的大腦和中樞神經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讓北京地鐵的大腦和神經始終處于最健康的狀態,楊才勝恪守“我以我才勝擔當”的人生格言,成為了專治地鐵“腦梗”、“神經遲滯”等疑難雜癥的“信號神醫”。他曾獲得首都勞動獎章、國企楷模—北京榜樣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并領銜國家級“楊才勝技能大師工作室”。
一、“遠程會診”,望聞問切治雜癥
2010年北京地鐵1號線縮短運行間隔,進一步提升運力,但信號系統頻繁出現各種暫態故障。
縮短間隔初期,1號線四惠東站列車折返時頻繁出現緊急制動故障,每次故障都會造成全線列車晚點、人群聚集,極易發生踩踏事件。
楊才勝查遍所有設備參數后均未發現異常。他受人體心臟檢查“背浩特(holter)觀察”方法的啟發,帶領團隊連夜制作了一臺“浩特”安裝到列車上。數據顯示所有故障全部指向一個點,這個點并不是四惠東站,而是遠在30公里之外的古城站,這讓所有人感到匪夷所思。
他跟車觀察,發現列車在駛入古城站前有一個大彎道,由于離心力的作用,車尾測速電機插件誤發出緊急制動指令而導致故障。多次驗證后,列車優化了配線裝置,四惠東站緊急制動故障再也沒有發生過。
二、“廳堂坐診”,辯證施治祛頑癥
北京地鐵10號線一期2008年開通,2013年10號線二期開通形成環形,由于一期保修期過后,廠商不再提供后續維修服務,部分車載板卡不能及時修復,以致多組列車停駛,嚴重影響了首都交通路網的正常運行。
在沒有圖紙、沒有測試環境的情況下,楊才勝利用拼接典型電路的方式,在海量信息中尋找對應資料逐一拼接,成功還原了電原理圖。
他憑借多年來練就的心手合一、手隨心動、一氣呵成的技藝,手握一把電烙鐵,借助顯微鏡在數以萬計的不足0.2mm的焊盤上拆解、焊接精密元器件,成功修復故障設備,破解了板卡自主維修遇到的技術壁壘,告別了因設備故障導致列車停駛的歷史。
他還用關鍵參數法成功復制了價值1250萬元的進口設備。他曾經連續7天,伏案修復英國進口、價值16萬英鎊的測速電機測試臺,節約了3250多萬元維修經費,為“暢通北京,讓首都更美好”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帶徒出診”,中西結合除大患
2019年6月地鐵S1線已試運營但未交付北京地鐵。作為北京首條、第二條中低速磁浮線路,試運營中信號設備故障卻頻頻發生,引發多起乘客摔傷的事故,在社會輿論中造成負面影響,引起北京市領導高度重視。
就在多方無奈之際,設備廠商通過地鐵公司求助“楊才勝工作室”。楊才勝從未接觸過S1磁浮設備,要在短時間破解也是一道難題。
楊才勝帶領徒弟急赴現場,勘查分析數據,他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掌握的前沿科學技術,最終確認故障源自線路上的電磁干擾,他利用數據采集結合電路模擬仿真、現場編程,僅用30分鐘就搭建起數據模型,成功獲取消除干擾的設備參數,最終鎖定并徹底消除了故障。
楊才勝帶徒弟有他的特點,他從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耐心引導,直至徒弟們能夠獨立完成項目。這些年他帶出了28名懂技術、有闖勁、敢擔當的新一代地鐵信號技能人才,遍布北京地鐵所有線路,并在關鍵技術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四、“健康體檢”,研發處方克難關
北京地鐵信號系統結構復雜、設備眾多,由于信號系統是保障列車安全運行的重要保障,楊才勝及其團隊針對信號系統的關鍵設備在運行和維護中發現痛點、研制方案、解決難題、填補技術空白。
“道岔”是軌道交通的重要轉轍裝置,“道岔在線監測”一直是業內難以攻克的難題。楊才勝首次利用光電傳感器技術成功破解難題,實現了非接觸式在線監測系統,填補了道岔監測的空白。這項發明于2019年獲得國家專利。
列車速度編碼里程計俗稱“速度表”,是為列車提供安全保障最為重要的基礎數據,業內對它的測量一直以來都是采用旋轉、動態中的測量,而這種測量方法缺乏穩定性。
2019年楊才勝帶領團隊一改傳統做法,利用微電子技術采用“快照抽取法”,將動態測量成功變成靜態測量,大大提高了測量精度。目前,此項專利正在申請中。他主持設計研發的JTC軌道電路數據采集分析系統在內的創新成果31項及自主開發AFC紙幣模塊主控板、錢箱支架板等電子板塊10種均已得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