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他是上海城市軌道交通大動脈的運維者,世界第一規模線網的信號專家。他的身上,折射出新一代上海地鐵人的責任與擔當。
張郁,46歲,自1997年大學畢業進入上海地鐵以來,憑借鉆研奮斗,帶領團隊攻堅克難,見證了上海地鐵的超常規發展。
他先后獲得了“上海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住房城鄉建設部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并多次榮獲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競賽建設功臣榮譽稱號。
全球最大規模地鐵神經網絡的守護者
眾所周知,信號系統是確保地鐵安全運營的神經網絡,張郁就是信號系統的技術掌門人,承擔著守護地鐵網絡安全運營的重任。
張郁在上海地鐵工作的二十載,見證著城市巨龍從無到有,從線到網的巨變,而他作為其中一員,在申城總長705公里,運營規模世界第一的17條線路途徑之處,都有張郁負責的信號設施設備。
發達通暢的軌道交通是一座超大型城市綻放活力的血脈。自97年起,他歷經了幾乎所有線路的信號工程建設,近年來海倫路、江楊北路等車站場段改造、1、5號線等老線信號更新、C3大樓建設等多項重大工程,更是瞄準了城市“五個中心”建設的工作,像繡花一樣精細管理軌道交通網絡,保障運營設施設備安全可靠。
張郁不斷總結調試工藝工法,提高調試穩定度、縮短調試周期,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上海地鐵超大規模網絡“邊建設、邊運營、邊改造”的新模式。
今天,上海地鐵在全市公交分擔比例超過六成,張郁表示,和大部分同齡地鐵人一樣,把自己超過六成的職業生涯留在了這片舞臺上,責任心與日俱增,本領上從學徒成長為專家,演繹著一段“責任越大,本領越大”的劇目。
全國最短列車運行間隔的領跑者
隨著上海地鐵工作日客流超過1000萬人次,客流規模在國內外同行中排名前列。作為上海地鐵的一位信號技術專家,張郁始終將工作重心致力于“運營效率”和“運營安全”兩手抓,不斷提升市民乘客的體驗感和舒適度。
一是加固經濟社會發展的底板。張郁歷經世博會、十八大、十九大及進博會等一系列重要保駕,在市級重要節點、重點任務上,圓滿完成各項生產任務,確保了分公司管轄設備的安全運營。
以通號轉轍機為例,全網設備一年動作1300萬次,任何一次的動作故障,就可能會造成“5分鐘晚點”。張郁把控信號關鍵設備整治,不斷追求地鐵網絡運行效率的提升,將全路網“5分鐘晚點”指標提升至1087車公里,較三年前提升了三倍。
二是補齊城市高效運行的短板。張郁直面運能與客流的矛盾,以運營增能為切入點,統籌協調多條線路同時展開增能任務。9號線增能期間,他克服新老系統不兼容等瓶頸,完成硬件整改及軟件調試,使得9號線一舉成為全國第一條最短間隔突破2分鐘大關的地鐵線路,大大緩解了早晚高峰期間的客流壓力,其做法也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全行業最尖端技術革新的探索者
張郁牽頭的“信號系統智能運維體系”經過三年探索,于2019年正式上線投入試運營,該系統破解了地鐵關鍵系統健康狀態量化評估難題,自動調配人員、備件、工單等維修全要素,實現了智能化的主動維修決策。
系統投用后,車載故障率從1起/300萬車公里降至1起/1047萬車公里,故障平均修復時間從30分鐘降至10分鐘,平均維護周期從5天延至15天,運維成本降低13%。
此外,他牽頭的“上海軌道交通集控大樓網絡化運營平臺”,通過單線路各系統的控制管理、利用布在全路網各個區域上百萬計的傳感設備進行數據采集、運用各種類型的傳輸網絡,把全路網的數據進行了匯總、治理和再應用,不同的網絡間采用單向隔離系統進行分離,保證數據與網絡的安全,核心采用“云技術”,把基礎資源、服務資源、應用資源進行整合,每天進行數以億計的數據處理,運用智能化診斷、設備感知、人工智能等手段實現全路網列車全自動控制、設備在線監測、運營協調指揮和對外公共信息服務。
該項目榮獲2019上海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工匠”選樹、“領軍先鋒”評選活動云上智慧城市建設方案競賽特等獎。他的多個課題獲全國質量創新大賽最高獎等獎項,他牽頭、參與的攻關項目累計獲得國家專利28項、上海市優秀發明獎1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