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阿鐵路南起吉林省白城市、北至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阿爾山市伊爾施鎮,全長350多公里。白阿鐵路建于1929年5月至1937年9月,分4期4線建成,即洮懷線、懷索線、索興線、興溫線,此后又增建了溫杜線。因此,白阿線亦稱白杜線。
洮懷線
洮懷鐵路南起洮安(今吉林白城),北至懷遠(今內蒙古烏蘭浩特),全長83公里。
日俄戰爭后,日本從沙俄手里攫取了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中東鐵路長春以南支線的南滿鐵路及其附屬地的經營權、駐軍權等特殊權益。1907年4月,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滿鐵”)成立,經營南滿鐵路。沙皇俄國繼續經營長春以北的中東鐵路。至此,東北鐵路形成了由日本扼其南、俄國控其北的分裂局面。
東北三省易幟后,東北軍為了開發邊疆、鞏固國防、對抗日本通過“滿鐵”對東北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的鐵路擴張與經濟掠奪,推出了更加強硬的對策,成立東北交通委員會,制訂了東北鐵路建設計劃,擬在10年內鋪設總長6000余公里的東北鐵路網,完成兩大干線、18條支線建設,并在兩大干線的起點葫蘆島建設500萬噸吞吐能力的港口,取代被日本占領的旅順港。
1929年8月,洮索鐵路開工建設。1930年初,洮安至懷遠鎮的路基土方工程完工,1931年2月,洮懷鐵路通車運營。與此同時,懷遠鎮以北至索倫區間的路基土方工程基本開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洮索鐵路的后期工程停止,因此形成了這段具有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抵制其瓜分東北、掠奪經濟資源的歷史意義的洮懷鐵路。
懷索線
懷索鐵路實際是洮索鐵路計劃的后期工程,南起懷遠鎮,北至索倫,區間長108公里。
1934年1月7日,“滿鐵”齊齊哈爾事務所開始對懷索鐵路108公里的區間進行實地勘測。4月20日,偽滿政府發布將懷索線等7條鐵路建設工程承包給“滿鐵”的通告,并投資1.414億日元。月末,懷索鐵路的路基和橋梁建設工程分為4個工區同時開工,10月末完工。
1935年1月17日,懷索鐵路全線鋪通,3月20日通車運營。
索興線
索興鐵路南起索倫,北至大興安嶺南坡的南興安,全長130公里。1934年2月,鐵路開始勘測,9月初完成。12月1日,偽滿政府公告,將索溫線等3條鐵路建設承包給“滿鐵”。1935年12月16日,索興線鋪通,1936年1月10日通車試運行,7月1日正式運營。
興溫線
興溫鐵路南起南興安站,北至溫泉站(今阿爾山站),全長16.7公里。1934年9月11日,“滿鐵”調查隊對大興安嶺進行實地勘察,其中,對穿越大興安嶺的鐵路隧道進行了專項勘察與研究論證,1935年4月完成。6月,他們開始從大興安嶺南北兩面開鑿鐵路隧道。大興安嶺鐵路隧道全長約3220米,歷時25個月鑿通。1937年6月11日,隧道工程全部完工。7月17日,興溫鐵路全線鋪通,10月1日正式通車運營。至此,白阿鐵路全線通車。
阿爾山站是白阿鐵路的終點站,也是白阿鐵路上的第三大站,故他們在興溫鐵路建設的同時實施了兩大工程,即修建了阿爾山站候車調度樓和大和旅館。阿爾山站候車調度樓是一座集機車調度、武裝警備、旅客候車于一體的二層樓,一樓的東北角和東南角各建一座半圓形的碉堡。
溫杜線
溫杜線是白阿鐵路的延長線,最終目標是延伸至滿洲里,建成洮滿線。溫杜線的起點是阿爾山,終點是與阿爾山北部接壤的呼倫貝爾盟新巴爾虎左旗南端的杜拉爾,全長約30公里。
1939年5月,偽滿洲國決定投資10億元用于國防鐵路建設,以加強對蘇聯的進攻和防御,其中包括阿爾山、海拉爾、滿洲里等8個重點邊境地區的鐵路擴建工程。
溫杜鐵路區間多為沼澤,路基工程量大、人力投入多。日本曾將修筑阿爾山大興安嶺國境陣地的勞工1000多人投放到溫杜線建設工地。1945年初,溫杜鐵路全線完工。
1945年5月,德國投降,蘇軍戰略重點轉移至遠東。日本意識到日蘇開戰在即,便將侵駐阿爾山的步兵后撤至大興安嶺南部的五叉溝,并命令將溫杜鐵路伊爾施至杜拉爾區間約15公里的鋼軌全部拆除,以防蘇軍利用,這就形成了今天白阿鐵路南起白城、北至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的狀況。
Tel:(網站)021-51603532;(會議)021- 51603528 51603599;(報告、手機報) 021-51603532;(定制)13482147664;Fax:021-516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