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
你公司《關于報送新建西安至重慶高速鐵路安康至重慶段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函》(鐵發改函〔2022〕278號)收悉。經研究,批復如下。
一、該項目位于陜西省、四川省和重慶市境內,包括正線、連接線和相關工程。正線起自陜西省安康市在建安康西站(不含),經重慶市城口縣,四川省達州市、廣安市,重慶市合川區、北碚區,接入重慶市新建北碚南站(含),長449.27公里;同步新建樊噲經開州至萬州連接線,自達州市的樊噲站引出,經重慶市開州區、云陽縣、萬州區,接入既有萬州北站(不含),長88.991公里;正線及連接線全長538.261公里(陜西79.441公里、四川286.425公里、重慶172.395公里),為新建高速鐵路客運專線,設計速度350公里/小時。近期(2035年)列車對數為43對/日至92對/日,遠期(2045年)為58對/日至122對/日。共設車站12座,包括新建10座,利用既有萬州北站和在建安康西站。新建牽引變電所9座,改造1座。正線及連接線新建橋梁269座長125.712公里,隧道92座長355.016公里,橋隧比為89.3%。相關工程包括達州樞紐、重慶樞紐配套工程等,其中,新建蘭渝童家溪聯絡線約9公里,自新建北碚南站引出,經北碚區、沙坪壩區,與已有蘭渝鐵路連通后接入重慶西站。
該項目符合《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以發改基礎〔2022〕17號文件批復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實施可能對沿線生態、聲環境、水環境等造成不利影響,在全面落實環境影響報告書及本批復提出的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前提下,項目建設的不利生態環境影響可以得到一定減緩和控制。我部原則同意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影響評價總體結論和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二、項目建設的主要生態環境影響
(一)生態影響。項目經過安康盆地區、大巴山山區、川東平行嶺谷區等地貌單元,涉及大巴山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渠江農業生態功能區等10個生態功能區,沿線分布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闊葉林、竹林、灌叢等植被和中華獼猴桃、金蕎麥、畫眉、紅嘴相思鳥等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項目將占用部分植被及濕地,施工、運營等將可能對相關區域野生動物及其生境造成不利影響,部分隧道施工可能對周邊地表植被產生不利影響,涉及重要濕地等路段,還可能對水生生態產生一定不利影響。新增人工構筑物將可能與原有景觀不協調。按照依法合規、生態優先、影響最小等原則,統籌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對線路進行比選和優化后,項目以隧道、橋梁、路基等形式穿越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項目實施將可能對其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二)噪聲及振動影響。評價范圍內分布有聲環境敏感目標241處(其中居民點231處,學校、醫院等特殊保護目標10處,包括與在建成達萬高速鐵路、既有襄渝鐵路等包夾區域的敏感目標6處),環境振動敏感目標216處(其中居民點214處,學校、養老院等特殊保護目標2處)。受既有鐵路、公路等影響,16處聲環境敏感目標現狀噪聲超標,環境振動敏感目標現狀振動均達標。項目實施將對周邊敏感目標造成不利影響,特別是在山區峽谷地段,噪聲產生及傳播機理較為復雜,對重慶師范大學城口附屬中學等敏感目標影響可能更大。據預測,運營近期在不采取措施的情況下有232處聲環境敏感目標噪聲超標;落實拆遷措施后,運營期振動敏感目標均達標。
(三)水環境影響。項目主要以橋梁形式跨越漢江、嘉陵江等多條河流,以隧道、橋梁、路基等形式穿越城口縣北屏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多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以及嘉陵江槽上水廠取水口。項目沿線巖溶較發育,隧道疏排水可能對局部區域居民用水等造成不利影響。項目實施產生的生活污水、施工廢水、隧道排水等若直接排放,將可能對周邊水環境造成不利影響。污水處理設施、固體廢物暫存場所等區域一旦發生滲漏可能會污染土壤環境及地下水環境。
(四)其他影響。項目實施還將產生電磁影響、揚塵污染、固體廢物等,可能對周邊環境產生一定不利影響。突發事件造成的污染物外排等可能導致次生生態環境問題,存在一定環境風險。
三、減緩生態環境影響的主要措施
(一)嚴格落實生態保護措施。從保護生態角度進一步優化施工組織,通過采取永臨結合、統籌布設沿線臨時工程、優先使用現有道路、控制新建施工道路寬度等措施,減少工程占地和地表開挖;采用綠色施工工藝,嚴格控制施工范圍,加強邊坡支護,盡量減小隧道、橋梁、路基開挖創面。強化施工期環境管理,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禁止擅自捕殺野生動物和破壞野生植物,隧道洞口等區域設置柵欄等防護措施,施工盡量避開周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活動集中時段,涉水施工盡量選擇在枯水季節,優化橋梁設計,盡量減少涉水橋墩。加強對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保護,根據其習性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噪聲、阻隔等不利影響。開工前針對施工區域開展動植物詳查,必要時對工程進行優化;對受影響的古樹名木,制定并落實移栽和養護方案;針對施工中新發現的珍稀瀕危保護野生動植物或受傷野生動物,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必要時向主管部門和生態環境部報告。采取強化土石方管理、加強綜合利用等方式減少棄渣,棄渣排向指定棄渣場,落實先擋后棄要求,加強棄渣場管理和監控,避免產生次生生態破壞。施工前對表土進行剝離單獨堆存回用,加強堆存的環境管理。施工結束后及時進行復耕或生態修復,具備條件的同步開展修復。加強生態修復設計,堅持因地制宜原則,使用原生表土及鄉土物種,重建與周邊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植物群落,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初期采取加強管護等措施確保修復成效,最終形成可自然維持的生態系統。
(二)加強生態敏感區保護。進一步深化工程比選方案,盡最大可能避讓和減少占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重要濕地等敏感區,確實難以避讓的,優先考慮采用無害化方式通過。除環境影響報告書已列外,不得新增永久占地,盡量不設置其他臨時和輔助工程,研究進一步優化減少敏感區內的地表工程數量,切實減少敏感區內占地和對動植物的擾動。采用低噪聲設備,盡量縮短敏感區內施工時間,嚴禁向敏感區排污傾廢,實施生態補償措施,減輕對其主要保護對象的影響。生態敏感區內生態修復應結合其主要保護對象生境需求開展。運營期保護區范圍內橋梁下方盡量避免設置防護柵欄,減緩對野生動物的阻隔影響,維持生境連通。對穿越生態敏感區的隧道,嚴格落實工程堵水及生態監控措施,加強對頂部及周邊植被跟蹤監測和研究,根據影響程度采取必要保護措施。加強生態敏感區內橋梁、隧道洞口等的景觀設計。
對尚未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省份,應主動對接生態保護紅線主管部門,做好銜接,依法依規處理好項目建設與擬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的關系;針對涉及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生態敏感區路段,應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履行相關手續,否則不得在相關區域動工建設。結合主要保護對象的保護要求和主管部門意見,進一步完善相關保護措施。
(三)嚴格落實環境振動及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建設單位應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環境影響報告書針對距鐵路外軌中心線30米范圍內噪聲敏感建筑提出的拆遷或功能置換措施,對位于本工程與在建成達萬高速鐵路、既有襄渝鐵路包夾區域的天馬村十二組、大土灣等6處敏感目標應采取拆遷或功能置換措施,納入工程拆遷一并實施。對涉及運營期噪聲預測超標的聲環境敏感目標路段,優先采取聲屏障等噪聲污染防治措施,有必要的再輔以隔聲窗措施。在設置聲屏障時,根據實際情況與鐵路線路封閉等工作相結合。對涉及安康市付家河社區、重慶師范大學城口附屬中學路段采取全封閉聲屏障措施。對涉及劉家坡村、碧桂園觀瀾府等56處保護目標的路段采取加高聲屏障或延長聲屏障的措施。下階段,應就全封閉聲屏障關鍵技術開展專題研究和技術攻關,針對聲屏障開展專項設計,確保其形式、結構、材質、長度、高度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要求,以確保滿足降噪效果要求。開展降噪效果跟蹤評估,必要時進一步優化強化,確保滿足聲環境質量改善要求。
施工期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和環境管理計劃,高噪聲施工機械盡量遠離噪聲敏感建筑物布設或避開敏感時段。施工期和運營期開展噪聲、振動跟蹤監測,根據監測結果必要時增補和強化防治措施。配合沿線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加強線路兩側及站場周邊用地的規劃控制和優化調整,噪聲超標范圍內不得新建學校、醫院、療養院及居民住宅區等聲環境敏感建筑物;必要時合理優化調整涉及居住用地的相關區域規劃。你公司一旦發現不符合規劃控制要求的行為,應及時書面向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反映。
(四)強化水環境保護措施。強化涉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敏感路段的水環境保護措施,制定供水應急保障方案,加強施工期的監測和管控,采取新建取水口和供水設施等措施,切實保障居民飲水安全。針對達州市大竹縣龍潭水庫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一步優化設計,采取不涉水施工方案;針對槽上水廠取水口,在橋梁施工前將取水口調整至本項目橋位上游100米以外。強化隧道施工排水的源頭防控和影響控制。隧道施工采取清污分流工藝設計,盡可能減少隧道施工廢水,對涉及敏感區和敏感水體的隧道廢水處理設施設置必要的事故池。嚴格落實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注漿堵水等措施,切實減少巖溶隧道等敏感隧道的疏水量和影響范圍,強化隧道附近受影響居民供水保障,及時采取替代水源、修筑供水設施等補救措施并保障資金,切實保障居民供水。
優化涉水橋墩施工工藝,采用水環境影響相對較小的鋼圍堰施工工藝,泥漿廢水處理后循環利用,泥餅干化后外運處置。施工期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經收集處理后回用或達標排放。運營期站所污(廢)水經收集后排入自建污水處理設施,其中宣漢南站生活污水經處理達標后外排,其余站所污(廢)水預處理后排入市政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置。對污水處理設施、固體廢物暫存場所等,采取必要的防滲措施,防止對土壤環境和地下水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制定和落實地下水跟蹤監測方案。下階段,應優化站所污水處理工藝設計,做好設備運行維護管理,確保措施有效。
(五)落實其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牽引變電所、通信基站等選址遠離居民區等敏感目標,牽引變電所場界工頻電場和工頻磁感應強度應符合《電磁環境控制限值》規定,加強運營期電磁監測,發現問題及時采取相關措施。強化綠色施工,選用達標排放的施工機械,優先采用清潔運輸方式。具備條件的,采用新能源施工機械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拌合站、砂石料場加工區等采取密閉設計或強化抑塵措施;采取密閉運輸、苫蓋、灑水抑塵、車輛及路面清洗等措施,強化施工期揚塵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應依法分類妥善處置,危險廢物交有資質單位處置。加強暫存區域的環境管理,應符合防滲漏、防揚塵等相關環保要求。
四、你公司應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主體責任,建立企業內部生態環境管理機構和制度,加強生態環境管理,明確人員、職責、制度和資金保障,推進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項目建設必須嚴格執行配套的環境保護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的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嚴格落實生態環保措施專項設計要求。應將優化和細化后的各項生態環保措施及概算納入設計以及施工等招標文件及合同,并明確責任。貫徹生態文明理念,加強對施工企業的生態環保宣傳教育和管理,推進綠色施工,創建綠色工程。委托有能力的單位開展專項工程環境監理,針對各項措施及管理要求落實情況、實施效果等開展監理,定期提交監理報告。制定并落實施工期和運營期生態環境跟蹤監測方案,根據結果不斷優化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措施。施工期應編制年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報告,包括生態環境變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落實、環境監理及監測、環境管理、接受生態環境監管等情況,定期報生態環境部門。按規定程序實施竣工環境保護驗收,適時組織開展環境影響后評價。在施工和運營過程中,應主動回應公眾關于項目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的關切,接受社會監督。
五、萬州區、沙坪壩區、北碚區、合川區、開州區、城口縣、云陽縣、廣安市、達州市、安康市生態環境局要切實承擔事中事后監管主要責任,履行屬地監管職責,按照《關于進一步完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及竣工環境保護自主驗收監管工作機制的意見》(環執法〔2021〕70號)要求,加強對該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及自主驗收監管。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局)要加強對“三同時”及自主驗收監管工作的監督指導,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等單位按職責開展相關監管工作。你公司應在收到本批復20個工作日內,將批準后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及批復文件復印件分送上述部門以及萬州區、沙坪壩區、北碚區、合川區、開州區、城口縣、云陽縣、廣安市、達州市、安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按規定接受生態環境部門監督檢查。
生態環境部
2022年9月8日
(此件社會公開)
抄送: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鐵路局,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人民政府,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生態環境廳(局),萬州區、沙坪壩區、北碚區、合川區、開州區、城口縣、云陽縣、廣安市、達州市、安康市人民政府,萬州區、沙坪壩區、北碚區、合川區、開州區、城口縣、云陽縣、廣安市、達州市、安康市生態環境局,京昆高速鐵路西昆有限公司,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生態環境部辦公廳2022年9月8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