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黑科技”已經應用在“新基建”建設上。在剛剛開工的成都新津站,將引入“物理+數字”雙開發模式,通過站城一體配合數字基建、公園街區加載智能網聯、科創空間植入數字經濟,打造集產業孵化、場景展示、品質居住為一體的“TOD+5G”公園城市示范社區。
這只是成都“新基建”應用“黑科技”的案例之一,3月24日,記者走進部分TOD綜合開發項目,對這些“黑科技”一探究竟。
AI安全隱患自動識別系統
24小時全覆蓋
早上8點30分,陸肖站TOD項目的安全員劉維民沒有第一時間去巡檢,而是徑直走向項目部。“從入場開始,我們使用面部識別系統,經過實名認證的人員才能驗證入場。”劉維民說,進入工地之后,智慧監控系統開始運行。在陸肖站TOD施工現場,高清變焦攝像頭和普通攝像頭組成的監控網絡實現了工地視頻監控全覆蓋。
據介紹,成都TOD建設全面提高發展信息化水平,利用大數據、智能化、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結合現階段成都市“智慧工地”平臺建設情況,已啟動對TOD綜合開發建設工程管理系統的綜合開發研究工作,擬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施工現場管理效率及水平,保障TOD綜合開發的質量及安全。
“首個推進的是AI安全隱患自動識別子系統功能性研發。” 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系統將利用TOD建設工地現場視頻,結合前端AI識別端,可實現24小時全覆蓋安全隱患自動識別。對未佩戴安全帽、裸土未覆蓋、汛期基坑積水等安全隱患進行自動監測,實時上傳管理系統,同時預警通知相關責任人員,立即對安全隱患進行處置。
針對TOD在建項目,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還將陸續啟動特種設備自動化監控子系統的研發。通過安裝在塔吊、升降機等特種設備上的物聯網設備,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反饋,建立TOD作業數據的庫集。
研發TOD綜合開發數據平臺
實現協同管理
劉維民每天的工作重點,除了檢查項目、人員外,還有對施工車輛情況的監管。智能化的監控體系為他的工作提供了極大便利。
“我們的車輛識別系統跟成都市相關平臺進行了對接,在平臺上登記過的運渣車都有記錄。要進入工地的車輛不僅要在平臺上登記,同時還需在車輛識別系統內登記,所以外來車輛自動被擋在了外面。” 劉維民說。
目前,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還啟動了對“智慧工地”內嵌TOD大數據管理平臺的研發,該平臺上線后將具備采集、匯總TOD項目施工過程信息、監控記錄、線上審批、工作提醒、表單自動化生成功能。“一方面,可以有效實現施工單位線上數據即時上傳、即時處理、即時調用的標準化管控;另一方面,解決項目多、距離遠、效率不高的管理困難,提升項目管理的時效性,防范末端管理失效。”
該系統將通過建設工地前端采集的信息,匯總形成的TOD建設工地信息數據庫,對各個項目的進度、質量、安全等實現線上協同管理,從而更加快速、客觀的進行大數據分析與處理,實現更經濟、更專業、更高效、更可靠的智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