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的核心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納入基建領域,讓數字化領域成為基礎設施。在當前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過程中,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建設、運營和管理服務等方面將是主要趨勢。專家認為,在未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是實現城市智慧交通的主要動力之一。
軌道交通產業上下游帶動性強
經過近些年的發展,中國已邁入城市軌道交通大國的行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在世界上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根據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UITP)統計簡報,城市軌道交通開通線路排名前三的國家分別為中國、德國和美國。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累計40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運營線路6730.3公里,德國、美國開通運營線路分別為3147.6公里和1296.7公里。
中國通號城市軌道交通技術有限公司產品集成中心主任謝培新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全球約有150座城市開通地鐵運營,中國有35座城市,約占23%;中國線路里程5761公里,約占全世界的41%;開通車站3394座,約占全世界的32%;配屬車輛近6000列,日開行60891列次。”
“一個城市要想發展得又快又好,往往是把城市的主要功能都建在軌道交通的周邊,把城市的功能和軌道交通的功能綁在一起,利用交通先導來引導城市的發展。”西南交通大學彭其淵教授對《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城市軌道交通產業鏈涉及面很廣,涉及的相關產品和企業也很多,因此,城市軌道交通對產業上下游的帶動性非常強。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綜合交通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毛保華教授對此評價道:“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直接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改變了城市土地利用價值格局,由此帶來的巨大間接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副理事長、專家委員會委員關積珍認為,城市軌道交通對產業上下游的帶動性非常強:“首先,軌道交通建設的投資數額比較大,對經濟總量提升的拉動作用明顯。其次,軌道交通建設和運營涉及的領域和技術非常多,對包括工程施工、裝備制造、通信信號、運行控制和智能化服務,以及各類感知、數據傳輸、信息處理服務和安全監測預警等在內的行業具有非常強的綜合帶動作用。最后,軌道交通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將催生軌道交通沿線的土地開發利用、站點輻射區域的商業化提升,區域產業結構等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巨大。”
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劉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說,按照平均每公里投資成本5億元測算,2019年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累計投資的總額達到3.36萬億元,而城市軌道交通運維支出約占城軌投資總額的2%到3%,據此保守估計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維服務市場空間達到672億元。
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軌道交通建設
與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新基建的核心是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納入基建領域,讓數字化領域成為基礎設施。一般來說,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公共屬性、普惠屬性、市場低效屬性、統籌屬性幾大特點。新華三集團城市數字大腦研究院認為,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將成為類似道路橋梁、機場軌道的基礎設施,因此新基建同樣具有傳統基建的特點。
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也將響應國家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戰略要求,上海申通軌道交通研究咨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洪翔認為,在當前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過程中,5G、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入建設、運營和管理服務等方面將是主要趨勢。同時,也將加速這些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使之與城市發展形成互動,從而推動其中的通用型產業獲得更多發展機遇和市場。
謝培新認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衛星通信、區塊鏈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全面應用,構建了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新一代中國式智慧型城市軌道交通。
劉壯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作為一切信息技術的通信保障,5G憑借其大帶寬、快速傳輸、低延時等優勢,可有效保障交通通信服務質量和效率,這是保障城軌運行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關鍵所在。首先,從建設規范的角度,5G可推動系統配置的革新和優化。其次,將5G技術融入運控體系中,能大大提高系統的響應性能和運作能力。應對軌道交通多業務通信需求,5G能有效處理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數據、管理數據,提高軌道交通系統的維護效率和系統安全性。此外,5G還可與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為軌道交通客流管控、聯動調度等提供運營支持。
人工智能的引入打開了軌道交通的智慧之門。從淺層次來看,基于人工智能人臉識別技術,解決了實名制身份識別和登記、安檢排隊等問題,實現快速進出站管理,甚至無感通行,目前這些都已得到了應用。從更深層次來看,人工智能將助力實現列車最佳化的運行控制,完善、優化、推廣列車全自動運行系統。此外,人工智能+大數據可助力工控安全,實現包括數據深度解析、內容數據和攻擊預警的自動識別、工控網絡行為智能學習等。
大數據的引入,是一個全面而又細密的布局過程,幾乎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和運行的每一個過程都能體現。從前期的軌道交通規劃(包括城市的空間結構、功能布局、職住分布及綜合交通運行特征規劃),到后期的軌道交通工控系統日常運維管理(包括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應急機制和智能安全防范管理平臺),再到危機預警、建立防范機制(包括提高對潛在風險的智能分析和有效識別能力,建立完善的安全防范應急機制,自動生成防御策略),都需要大數據結合城軌信息云。溫州市鐵路與軌道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營運平臺、管理監控智慧生產平臺,都已結合智慧城市的數據,并進行大數據分析,隨時對生產進行調整。
在未來城市軌道交通的投資建設中,加大對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投資力度,是進一步實現城市智慧軌道交通建設的主要動力之一。關積珍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在新的建設投資中,要提高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的投資比例,對新建軌道交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確立較高的標準,鼓勵創新技術的應用。同時,要加大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裝備和系統的支持力度,對軌道交通基礎信息網絡的構建要從國家安全的角度進行戰略性布局。”
此外,彭其淵告訴記者,做好信息保護,對軌道交通未來的發展也將非常重要。“在高密度的軌道交通建設過程中,工控系統的信息安全問題尤其突出,因此,一些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定需要更加完善,不僅要保障軌道交通組織中的信息的安全性,同時也要保障乘客的個人隱私。”彭其淵說。
關閉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