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鐵運營里程達705公里,居世界第一。根據規劃,至2040年,上海將建成總里程1000多公里的軌道交通網絡。面對日臻龐大的路網,依靠傳統人力、物力疊加式投入,很難處理好安全與效率之間的關系,為此上海地鐵進行了智慧化探索,推進智慧車站建設。記者從申通地鐵獲悉,目前上海地鐵已有惠南站、漢中路站、新江灣城站、諸光路站以及顧村公園站五座車站試點建設智慧車站。
智慧車站如何讓地鐵變“聰明”?記者實地探訪了軌交16號線惠南站。
一鍵控制設備開關提升效率
清晨5時40分,16號線惠南站工作人員準時來到車控室,登入電腦智慧車站界面。打開照明、系統自檢、通訊自檢……按照順序逐一點擊確認。站內燈光亮起,設備開始運作,直至最后卷簾門開啟,一套開站流程下來,大約花費5分鐘?!耙酝ぷ魅藛T需提前一個多小時,在車站內外實地巡檢,開啟設備?!痹撜菊鹃L沈麗介紹,去年年底,惠南站開始探索智慧車站建設。經過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目前已實現車站設備狀態可感,并對其進行實時監控。“如今,通過電腦一鍵便能控制車站設備開關,工作效率提升約20倍。”
記者看到,在該站BIM(建筑信息模型)建設管理平臺上,已搭建起精準仿真的3D車站模型,小到監控攝像頭,大至出入口電梯,均囊括其中。車站設備狀態實時顯示,一旦出現故障,平臺會提前預警,工作人員可即時查看原因。
潮汐式客流是惠南站最顯著特征。早高峰期間,開往龍陽路方向的列車,乘客幾乎只上不下,限流是規定動作。如何讓這一動作更精準?記者在智慧客流引導界面看到,屏幕上實時顯示的數據,包括出入口客流、即將到站的車輛信息以及下行方向其他限流四站的客流。系統以這些數據為基礎,通過內部算法,計算出建議放行人員并動態更新。“智慧車站讓工作人員的感官突破了物理局限加以延伸,發現問題更早、動作更快、定位更準。”沈麗說。
智慧車站并非一套模式照搬
“智慧并非一套模式照搬,而是采取個性化方式,結合每個車站的特點,制定出最適宜的方案?!鄙晖ǖ罔F技術中心系統集成研究部主任張立東介紹,比如,新江灣城站是軌交10號線全自動駕駛線路車站,利用10號線一期綜合監控系統功能,實現全自動駕駛各場景下設備綜合聯動等智能化目標;顧村公園站根據顧村公園的客流情況,精準識別“客”和“運”,提升“客”“運”之間的匹配度,實現可編輯的車站運營場景預案。
上海地鐵“信號系統智能運維體系”去年上線,作為國內首創,系統破解了地鐵關鍵系統健康狀態量化評估難題,實現了智能化的主動維修決策?!吧虾5罔F承擔著這座城市超過66%的公共交通運量。一旦出現故障,會對市民出行造成很大影響?!鄙晖ǖ罔F信號總監張郁說,“我們針對人、車、物、地、事件信息進行實時采集與分析,將危險源、隱患、事故等數據相聯動,做到事前預防、事發應對、事中處置和善后管理?!毕到y投用后,普通故障發生率和平均修復時間均大幅減少,運維成本降低近20%。不僅如此,一張更復雜的智慧網正全面鋪開。上海市軌道交通集控大樓網絡化運營平臺已投用,它是一個超級“數據中心”,下連全路網車站信息,采用“云技術”,真正實現了“一網統管”。
利用智能技術升級地鐵服務
智慧化的落點,離不開市民的體驗。在保障地鐵運營安全的前提下,要盡可能縮短中心城區最小行車間隔,讓市民出行更快捷,同時利用智能技術升級地鐵服務。
“智慧票務方面,我們正嘗試生物特征識別、語音購票、掃碼過閘等多種方式融合,逐步形成票檢合一新模式。”張立東說,在一些大型站點的自助服務機上,乘客可就目的地進行語音問詢,并通過微信掃碼獲取路徑。信息服務方面,上海地鐵以“Metro大都會”APP為核心,搭建數字化信息平臺。日前,客流狀態等信息實時查詢功能試點推出,市民通過APP可實時獲知車廂客流狀態、列車行進位置、車廂溫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