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名稱:新建鐵路頭門港支線二期頭門新區至頭門港段
建設規模和內容:本項目位于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境內。線路自在建頭門港支線一期頭門新區站引出,往東延伸在AK44+964跨北洋一期圍堤,行至規劃臨港大道前,折向南沿臨港大道西側的潮汐緩沖區走行,行至疏港大道前,折向東于疏港大道北側平行往東,登頭門島后,設置頭門港站(碼頭專用線接軌站),二期正線全長14.645km。施工總工期3.5年。工程總投資396206.8萬元。
二、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內主要環境敏感目標分布情況
本工程評價范圍內涉及的環境保護目標主要為椒江河口生態紅線區(本工程南側約2.6公里)、一江山島生態紅線區和戰役遺址(本工程東南側約7.8公里)、蛇山島生態紅線區(本工程東南側約20km)、大陳重要漁業水域(本工程東南側約19km)、三門澤山生態紅線區(本工程北側約14.3km)、三門灣口重要漁業海域(本工程東北側約18.7km)、漁山列島外側重要漁業海域(本工程東北側約26km)、東海帶魚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實驗區(本工程東側約13km)、大竹山島(本工程南側9米)、龍珠島(本工程西側約400米)、面長山島(本工程西側約670米)、臨海桃渚旅游休閑娛樂區(本工程北側約8.7km)、椒江口特殊利用區(本工程南側約8.2km)、漁山列島保留區(本工程東北側約26km)、大陳旅游休閑娛樂區(本工程東南側約29km)、臨海增殖區(本工程西南側約2.7km)、椒江增殖區(本工程西南側約7.7km)、路橋增殖區(本工程西南側約15km)、路橋捕撈區(本工程西南側約15km)、一江山養殖區(本工程東南側約10.7km)、上大陳北養殖區(本工程東南側約21km)、上大陳西養殖區(本工程東南側約24km)、臨海東部養殖區(本工程北側約5.8km)、大小鑼養殖區(本工程北側約7.6km)、雀兒岙養殖區(本工程東北側約9.5km)、田岙-長嶼養殖區(本工程東側約7.5km)、東磯養殖區(本工程東側約13.4km)、臨海捕撈區(本工程南側約300米)、三門捕撈區(本工程北側約13km)。
三、主要環境影響預測情況
1、水動力影響評價
根據數模預測,工程前后流速變化范圍不大,只是在橋位線周圍的流速有所變化,流速以減小為主,流速減小顯著區域集中在大橋線位彎折區域、疏港公路堤壩北側和大門島連接區域,平均流速減小幅度為0.01~0.03m/s,對周邊航道及水域影響較小。
2、沖淤影響評價
根據數模計算,大橋建成達到沖淤平衡時,大橋線位南洋涂向南彎折區淤積量為0.5~0.7m,疏港公路堤壩北側淤積范圍較大,最終淤積為0.3~0.4m,靠近頭門島區域最大淤積為0.6~0.8m,大竹山區域淤積為0.4~0.5m,其他橋墩處平均淤積為0.4~0.6m,橋墩之間區域略有輕微沖刷,沖刷幅度為0.03~0.05m。總而言之,跨海大橋建成后沖淤范圍較小,影響距離在2500m以內,淤積顯著區域主要集中大橋沿線,對其他區域影響較小。
3、水環境影響評價
(1)懸浮泥沙影響
主橋打樁懸沙擴散范圍主要集中在大橋沿線,隨著距離增加濃度逐漸減小。靠近北洋涂的西側及橋位線彎折區懸沙濃度較大,大竹山、頭門島大橋沿線擴散濃度較低,擴散范圍也較小。懸沙擴散濃度在10~20 mg/L、20 mg/~50 mg/L、50 mg/~100 mg/L、100 mg/~150 mg/L、>150 mg/L的包絡面積分別為1.298km2、0.641km2、0.251km2、0.113 km2、0.141km2。
施工棧橋打樁過程中泥沙源強較小,因此造成的懸沙擴散范圍較小,濃度也以低濃度懸沙擴散為主,對周邊海域影響不明顯。施工中懸沙擴散濃度在10~20 mg/L、20 mg/~50 mg/L、50 mg/~100 mg/L、100 mg/~150 mg/L、>150 mg/L的包絡面積分別為0.596km2、0.224km2、0.061km2、0.004km2、0 km2。
施工平臺打樁懸浮泥沙源強相對較大,因此產生的懸沙擴散范圍較大,高濃度懸沙集中在北洋及西側橋位線彎折區,大橋中部區域由于水深較深,水動力條件較好,利于懸沙擴散,因此懸沙范圍和濃度較小。懸沙擴散濃度在10~20 mg/L、20 mg/~50 mg/L、50 mg/~100 mg/L、100 mg/~150 mg/L、>150 mg/L的包絡面積分別為3.202km2、2.044km2、0.677km2、0.258km2、0.439km2。
整體而言,本次工程產生的懸沙擴散范圍較小,主要集中在大橋沿線,最遠擴散距離不超過2km,因此懸沙擴散不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隨著工程結束,懸浮泥沙對水環境的影響也將消失。
(2)施工廢水影響
施工廢水主要包括施工機械沖洗廢水、混凝土拌和廢水、船舶含油污水,施工廢水產生量小,排放具有間斷性和分散性的特點,施工機械沖洗廢水主要污染物為COD、SS和石油類,采用沉淀、隔油處理方法對該廢水進行處理,去除其中大部分的懸浮泥沙和浮油后循環利用,重新回用于施工現場灑水抑塵、施工機械設備沖洗等。混凝土拌合沖洗廢水SS平均約為2000mg/L,pH一般為9~12經沉淀調節pH處理后回用。船舶油污水委托有資質的船舶油污水接收處置單位進行妥善處理。因此施工廢水不外排,不會對海域水質環境產生不良影響。
(3)施工期生活污水
施工船舶生活污水定期接收上岸和橋梁施工區的生活污水一并處理達《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 18920-2002)后回用于施工用水、綠化及道路清掃等,不會對海域水質帶來影響。
(4)營運期水環境影響
營運期本工程產生的污水主要為車站沖洗廢水和生活污水。車站沖洗廢水和生活污水處理達《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標準》(GB/T 18920-2002)后回用于車站綠化,不外排,不會對海域水質帶來影響。
4、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影響評價
在本工程建設過程中,施工棧橋、施工平臺、橋梁樁基打樁等施工活動將不可避免地影響部分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生物的生存,施工過程引起的懸浮泥沙是暫時和有限的。隨著工程施工結束,泥沙通過沉降作用,水質將逐漸恢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將逐漸消失。本工程運行期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主要是橋墩等永久設施占地對周圍的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的生境遭到永久的破壞,在該范圍內的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生物不可恢復。由于工程永久占海占評價區總面積的比例很小,因此工程占海對該區域的海洋生態環境影響有限。施工棧橋、施工平臺、橋梁樁基打樁等施工活動引起懸浮物擴散,造成該區域魚卵仔魚、漁業資源等損失。
5、其他環境影響
本工程運營期產生的其他環境影響包括列車運行噪聲、振動、電磁污染,由于評價范圍內無居民等保護目標,因此影響不大。本工程無裝卸作業線,因此無作業粉塵產生。運營期固廢主要為車站垃圾,委托環衛部門妥善處置。
6、環境風險
工程主要環境風險為施工期施工船舶和運營期通航船舶碰撞溢油事故。針對可能發生的環境事故,本報告提出了相應的事故防范措施,采取上述措施后,上述環境事故的發生概率可明顯降低,事故發生對環境的影響可明顯減小。
四、擬采取的主要環境保護措施、環境風險防范措施以及預期效果
1、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
(1) 污廢水處理措施
施工期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后運至陸上與陸域施工人員生活污水一并處理并回用于綠化和道路灑水。施工廢水處理后回用于施工作業。船舶含油廢水經收集后交由有資質的處理單位處理。
(2)懸浮泥沙污染減緩措施
為防止鉆孔樁鋼護筒內的鉆孔泥漿流失和清孔過程對施工海域水環境產生影響,鉆孔泥漿應循環使用,鉆渣集中收集。所有泥沙和廢渣必須運至岸上沉淀池內,杜絕直接拋入施工海域。盡量減少在大潮期及退潮時進行樁基施工作業。
(3) 海洋生態保護措施
為減輕工程建設對海洋生物,尤其是底棲和潮間帶生物的影響,進一步優化施工布置,減少施工棧橋和施工平臺占海面積,減輕對海洋環境特別是底棲生物的影響。盡可能縮短打樁作業時間,避免施工懸浮物劇烈擴散。嚴格限制工程施工區域在其用海范圍內。做好施工期的海水環境跟蹤監測與環境監理工作。建設單位應通過增殖放流等補償本建設項目造成的生態損失,減緩對海域的漁業資源造成的影響。
(4) 鳥類保護措施
盡可能選用低噪聲設備,并加強設備的維護和保養,減少施工機械噪聲和車輛運輸噪聲對鳥類的干擾。根據工程用海區海域和鄰近島嶼鳥類的生活習性,合理安排施工期,盡可能避開候鳥遷徙高峰期,在鳥類非遷徙季節施工。在鳥類遷徙高峰期嚴格控制光源使用量,對光源進行遮蔽,減少對外界的漏光量,在大霧、小雨、強逆風等不利氣象條件下的夜晚,應停止施工。同時,對施工人員進行鳥類保護的宣傳教育,杜絕獵殺鳥類和破壞島嶼上鳥類棲息地的行為。
(5) 噪聲防治
應注意選用效率高、噪聲低的施工機械,并注意對機械的維護保養和正確操作,保證在良好的條件下使用,減少運行噪聲;打樁作業的施工時間盡量避開4-6月魚類繁殖期,減少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打樁作業采用“軟啟動”方式,使打樁噪聲源強緩慢增強,有利于驅使魚類離開施工水域,減小水下噪聲對魚類的影響。
(5) 固體廢物
對于施工期產生的生活垃圾,納入當地生活垃圾收集系統。施工中禁止任意向海洋拋棄各類固體廢物,同時應盡量避免各類物料散落海中。施工中產生的固體廢物應由施工單位負責及時清理處置。施工生產區施工人員生活垃圾經收集后,納入當地生活垃圾收集系統。
(6) 大氣環境保護措施
加強施工船只管理,避免施工區域船舶擁堵,加劇噪聲和廢氣等污染物產生。加強對施工機械,運輸車輛的維修保養,禁止不符合國家廢氣排放標準的機械和車輛進入工區,禁止以柴油為燃料的施工機械超負荷工作,減少煙度和顆粒物排放。陸域施工場地定期灑水,對運輸車輛行駛路面也應經常灑水和清掃,保持車輛出入的路面清潔、濕潤,減少行車時產生大量揚塵。
(7) 風險防范措施
施工前,需指定切實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和風險事故應急預案,并由建設單位負責組織對海域施工人員的安全環保培訓教育,特別針對施工船舶航線安全進行專業培訓,同時加強設備的維護和管理,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防范意識,切實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預防溢油事故的發生。施工方應將施工進展情況上報海事部門,征得海事部門對施工水域進行有效監管,以利航經該水域的船舶安全避讓。如施工期間發生突發事故,立即啟動和執行緊急預案外,應及時向海事主管機關報告。
2、運行期環境保護措施
(1) 污廢水處理措施
車站污水處理達標后回用于車站綠化和道路灑水。
(2) 海洋生態保護措施
設立海洋生態環境跟蹤監測系統,對海域的各種水生生物資源等進行定期監測。建設單位應在當地漁業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制定增殖放流計劃,在工程建成后立即采取以底棲生物增殖及漁業資源生物增殖放流為主的生態修復補償措施,增殖放流品種優先選取當地海域的常見種和優勢種,關注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生物,放流地點為工程附近水域。
(3)噪聲防治措施
本工程陸上段沿線未開發區域原則上鐵路兩側200m以內不宜新建學校、醫院和集中居民住宅區等敏感建筑,同時科學規劃鐵路兩側建筑物布局,建筑物宜平行鐵路布局,以減少鐵路噪聲對建筑物內聲環境質量的影響。
(4)振動防治措施
在振動達標距離內不宜新建居民住宅、學校、醫院等敏感建筑物。對車輛和軌道結構采取減振措施。工程運營后應及時修磨軌面,加強軌道不平順管理,執行嚴格的養護維修作業計劃,確保軌道處于良好的平順狀態,從而達到減振降噪的目的。
(5)大氣防治措施
對車站食堂設置油煙凈化器處理后達標排放。
(6)固體廢物處置措施
車站垃圾委托當地環衛部門統一處置。
五、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本工程符合《浙江省海洋主體功能區劃》、《浙江省海洋功能區劃》、《浙江省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等區劃規劃,對提升臺州港口品質和競爭力,加快建設多式聯運體系,實現物流無縫銜接,完善港區綜合運輸體系具有重大意義。工程建設和運行帶來的海洋生物和漁業資源損失可通過適當的生態補償等進行修復,其它不利環境影響大多可以通過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予以減免。只要在工程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加強管理,確保實施報告書中提出的環保措施,從環境保護角度看,工程建設是可行的。
六、征求意見的內容
征求意見的對象:本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內的公民、單位或團體。
征求意見的范圍:工程在環境影響、環保措施、對工程建設所持態度等環保方面的意見。
期限和公眾意見反饋途徑:通過郵件、電話、信件等方式向建設單位或環評單位反饋意見,請務必留下您真實姓名和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回訪。公眾提出意見的起止時間為自本公示信息在臨海市交通運輸局發布起10個工作日。公示期間公眾可向建設單位或者環評單位索取本項目環評文件簡本及本項目環評的補充信息。
七、聯系方式
(1)建設單位:臨海市交通運輸局
地址:臨海市鹿城路252號
聯系電話:0576-85118251
(2)環評單位:浙江碧揚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地址:杭州市萬塘路317號華星世紀大樓508室
聯系電話: 0571-28257977
(3) 環保審批部門: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
地址:臨海市臨海大道399號
聯系電話:0576-85118630
八、環評報告書審批前公示
在報送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審批前,環境影響報告書(全本)將在臨海市交通運輸局進行公開供查閱。
臨海市交通運輸局
2020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