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太原市軌道交通發展有限公司在會議室召開了太原地鐵標志啟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宣布啟用“太原地鐵”全新標志。
太原軌道交通標志征集活動自啟動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收到了5365件設計作品。經過大眾投票和公開、公正、公平的專家評審,最終評選出2名最佳方案獎、3名優秀方案獎及50名入圍獎。在征集評審活動結束后,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藝術總監張國田,太原史志學者王繼祖,故宮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總監王春聲,版協裝幀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韓湛寧,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楠,山西創意產業俱樂部秘書長任斌6位專家結合征集方案的思路和創意,從專業角度進行了優化設計。創作過程中,先后設計出10套方案,多次召開專家論證會、座談會進行研討,付出了辛勤地勞動,歷時近4個月時間,綜合美學、辨識度、應用性、地域性、行業特性等多方面要素考慮,最終確定了太原地鐵的標志。
地鐵作為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天運載著不同的人到達城市的每一角落。地鐵標志以其數量之多、覆蓋面之廣成為一個城市最重要的符號。地鐵標志不僅承載著城市形象和城市精神,同時傳承著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更多的還要展現出這個城市的未來。太原地鐵標志表達了一種文化自信。
背景
太原,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左傳?昭公元年》(前541)載:“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讀tai)原。”臺駘,是華夏民族史傳中“英雄時代”的英雄,是早于唐堯、夏禹見載太原史冊的第一位先賢。太原五千多年文明的帷幕,就由臺駘開啟。
太原,別稱并州,古稱太原,晉陽,也稱龍城,是中華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是當代北方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劃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當下進行圖形設計、創意形式設計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此次“太原地鐵標志”的創意設計源泉就來自漢字——“太”。緣故有兩點:其一是具有中華文化鮮明符號特征的“漢字”,在當代、在世界有它的唯一性。其二是在對“太原”的歷史文化重新認知以后,更增添了對華夏文明的一份崇敬和對山西、對太原這塊故土的熱愛。
二、創意
太原作為華夏文明、古代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具有它獨特的人文價值。本次標志設計沒有采用全世界大部分地鐵標志所采用的英文字母M和地鐵的造型,而采用了最能代表太原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的印“太”字。圖形以漢字“太”為創意原點,在不失方塊字漢字基本間架結構的前提下,采用極具現代意念的等線形式,以傳統的文化元素做時尚的設計構成。意在展示和弘揚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亦在突出表現行業領域的地域性及唯一性。
整體圖形方圓皆具的芯片外輪廓構成logo的基本形,表達一種科技,一種未來,一種文化的象征與傳承,而它又似一枚印。同時,等線結構的“太”字形,相對具象地呈現出“地鐵車頭”正面形象,視覺感受整體、穩定。中間“太”字創新上下兩部分構成,此處闡釋兩元結構,也是地鐵專業領域的特征。圖形下部分巧妙形成穩定感很強的“三角形”。 古老的印和現代化芯片的有機組合表達了古老文化、現代科技和美好未來的傳承;同時也代表了太原地鐵傳承歷史、科技引領、勇于創新、建設軌道交通精品工程的的決心和信心。
色標:赭黃C10M40Y95,明亮、醒目、暖意。
采用黃色作為主色調,極具傳統文化特征,象征華夏文明的文化意義,也表達一種尊貴,亦寓意黃土高原,表達了山西特別是太原全疆域位于黃土高原中心地帶的地域特征。太原又是一個歷史古都,隱含炎黃子孫文化概念。
今后,太原地鐵標志將用于太原軌道交通相關的列車、資源開發品、站臺等對外宣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