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政協委員提出的《關于廣州都市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融合發展的建設的提案》進行答復,表示將繼續積極探索城際與地鐵之間的雙向互認。
市發改委表示,近年來廣州市軌道交通建設進程進一步加快,廣深港高鐵、南沙港鐵路、穗莞深城際、廣清城際一期、廣州地鐵7號線一期西延順德段、18號線首通段、22號線首通段等一批重大互聯互通項目建成通車,廣州作為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持續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不斷增強,廣州都市圈城市間聯系日益緊密。廣州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相對發達,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軌道交通布局不盡合理,多層次軌道交通內部以及與其他交通方式換乘銜接不暢,既有軌道交通線網制式統籌尚不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整合不足等問題。
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等項目已開工
針對委員提出的關于“優化布局市郊鐵路,促進多層次軌道交通融合發展”的意見,市發改委表示,2017年國家五部委印發《關于促進市域(郊)鐵路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基礎〔2017〕1173號),廣州市及早啟動相關規劃研究工作。2018年6月,市發改委通過公開招標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正式啟動廣州市域(郊)鐵路規劃研究,研究成果提出廣州將形成“十字主軸錨固、四象多點放射”的市域(郊)鐵路網,包括新建6條線路和利用2條既有線路東北貨車外繞線和南沙港鐵路開行市郊列車。
目前,該規劃提出的部分線路和路段(南北快線、廣花快線、東西快線)已在《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中以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芳村至白云機場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的項目獲批,除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正在深化技術方案外,另外3個項目均已開工建設。同時,2條既有線路東北貨車外繞線和南沙港鐵路均已進行客運化改造。
2019年底,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牽頭編制印發《廣州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推動國鐵、城際、城市軌道三網融合,提升軌道交通系統運輸效率,推動城際鐵路公交化運營,促進多層次軌道交通融合發展。
廣佛江珠城際前期研究工作正在開展
關于“謀劃縱貫南北的直達快捷的軌道交通走廊,提高廣州都市圈的通勤效率”的意見,市發改委表示,根據《廣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18-2035年)》,18號線定位為南北快線,全長131公里,往南繼續延伸至中山、珠海,往北延伸至清遠,串聯空港經濟區、琶洲核心片區、廣州南沙等國家級戰略平臺和重要發展片區,構建縱貫南北直達快捷的都市圈通道,建成后將有力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目前,南北快線涵蓋的地鐵18號線首通段(萬頃沙-洗村)已開通運營,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已開工,正在按計劃推進工程建設。
另外,在廣清城際廣州北至清遠段已開通運營的基礎上,廣州市也正在加快推進廣清城際北延線、廣清城際廣州北至白云站2個項目的工程建設,廣清城際全線建成后,可方便清遠市民快速直達廣州中心城區。與江門的軌道交通聯系方面,既有廣珠城際,同時也正在開展廣佛江珠城際的前期研究工作,進一步完善珠江西岸的軌道交通線網。
將在珠三角城際全面推廣雙票務系統
關于“完善既有軌道交通線網制式”的意見,市發改委表示,為推動廣州市境內的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多網融合”,促進不同制式軌道交通間的互聯互通、互運互維的高質量發展,廣州市于2019年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地鐵城際一體化運營規劃系列專題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積極配合省里組織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技術標準、生產力布局、運營管理和線網優化研究,相關成果已獲省政府批示同意。同時,積極配合省交通運輸廳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設計標準編制,《城際鐵路設計細則》已于2022年2月經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
此外,原由省主導建設的廣清城際花都站至清城站段、廣州東環城際花都站至白云機場北站段2個城際鐵路項目建成后,將由廣州地鐵集團下屬全資子公司廣東城際運營公司負責運營管理。上述兩條線路均已上線雙票務系統,通過鐵路客票系統及省方自主公交化運營系統對外提供服務,全面支持全國交通一卡通、嶺南通、羊城通、地鐵乘車碼等乘車方式。
下一步,將認真研究,依托廣州地鐵承接珠三角城際運營的契機,全面推廣雙票務系統,進一步優化運輸組織,加密車輛開行頻次,持續提升公交化站場服務,滿足廣大市民“隨到隨走”的需求,著力推動完善既有軌道交通線網制式,推動國鐵、城際、地鐵的便捷換乘。
繼續擴大城際與地鐵間單向認可范圍
關于“優化現有站點連接,進行統籌謀劃,實現一張網共線運營”的意見,市發改委表示,近年來,廣州市緊緊圍繞建設世界級鐵路樞紐開展軌道交通領域的規劃建設工作,以“一張網、一張票、一串城”的理念,加強大灣區城市間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努力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廣州市境內現擁有廣州站、廣州南站、廣州東站、廣州北站“三主一輔”的鐵路客運樞紐,地鐵運營里程達621公里,已運營的地鐵車站超過300個。目前在城際花都站已實現與接駁的廣州北站安檢單認,即地鐵單向認可城際鐵路安檢。
下一步,繼續積極探索城際與地鐵之間的雙向互認,擴大單向認可的范圍,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出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