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指出,加快推動高端裝備創新發展,打造國內一流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和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到2022年,高端裝備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530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3%。在島城,根據2017年10月印發的《〈制造2025〉青島市行動綱要》,青島將重點做大做強先進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等五大特色高端裝備制造業。以軌道交通裝備為例,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島城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早在2018年年初,時速600公里高鐵磁浮交通系統技術方案就在青通過專家評審,預計2020年將研制出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樣車。
樣本1
軌道交通裝備以時間“縮”空間
2017年9月,一則關于京滬高鐵“復興號”按時速350公里運營的新聞刷屏朋友圈,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此前德國、日本、法國、西班牙等國高鐵的最高運營時速為320公里)。這不僅使京滬之間的時空距離進一步縮短,更向世界充分彰顯高鐵科技創新的領先地位,提升高鐵核心競爭力。而取得這一成績的背后,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功不可沒。速度的提升,極大“縮短”了空間的距離。
那么,一個400多噸的龐然大物,為什么能夠以350公里的時速,相當于每秒鐘100米的速度,平穩地飛馳在兩條巴掌寬的鋼軌上?“復興號”身上又有哪些黑科技呢?據介紹,“復興號”僅在車頭造型方面就頗有深意。“車頭造型不僅是為了好看,更關鍵的是要降低空氣阻力。”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丁叁叁表示,當動車組在時速350公里的高速狀態下運行時,90%左右的阻力來自空氣,動車組的動力輸出幾乎都消耗在與空氣的對抗上了。此外,與既有動車組相比,“復興號”的外形有了很大改變。R400AF動車組的車體高度從3.7米增高到了4.05米,車體斷面積增大了7.3%。“身材”更高大了,這意味著要提升車頭的氣動性能,設計難度大大攀升。“為攻克頭型技術難題,研發團隊最初設計了46種頭型概念方案,通過比選,提煉了23種方案進入工業設計,并從中遴選出7種頭型,圍繞氣動性能開展了海量的仿真計算、風洞試驗以及動模型試驗,反復評估頭型的技術指標和文化特性,才最終敲定當前所運用的方案。”丁叁叁說。
據悉,“復興號”整體設計及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網絡等關鍵技術都是自主研發,在高速動車組251項重要標準中,標準占了84%,“復興號”集成了大量現代高新技術,其安全性、經濟性、舒適性以及節能環保等性能都有較大提升,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年初,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技術方案在青島通過專家評審,這標志著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專項“高速磁浮交通系統關鍵技術”課題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樣本2
智能制造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青島,提起雙星,很多人第一個念頭或許就是一家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國有橡膠企業、青島老“五朵金花”之一。進入互聯網時代,由于仍沿著傳統制造的老路低頭前行,雙星曾經遭遇關乎生死的挑戰。這一切隨著2013年,集團現任董事長柴永森“空降”雙星逐漸發生了轉變,雙星迎來“鳳凰涅槃”。2014年,雙星開啟“二次創業、創雙星世界名牌”新征程,借“互聯網+”、制造2025、國企改革等契機,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加速企業轉型和轉行,搶先從“汗水型”轉向“智慧型”。前三年利潤復合增長率超過了50%,品牌由幾近被遺忘提升到亞洲品牌500強輪胎第一名,并被稱為“輪胎智能制造的引領者”。
2016年6月,雙星率先建立的全球輪胎行業第一個全流程“工業4.0”智能化工廠投產。2017年7月,雙星全球領先的轎車胎全流程“工業4.0”智能化工廠全線投產。至此,雙星成為全球輪胎行業唯一一家同時擁有卡客車胎和轎車胎全流程“工業4.0”智能化工廠的企業。近日,走進位于董家口經濟區的雙星“工業4.0”智能化工廠,記者驚訝地發現,這里的地面像鏡子一樣干凈,甚至能夠看到天花板;工廠的技術人員穿著白大褂,像實驗室里的教授;整個工廠中幾乎聞不到橡膠的氣味,而廠區綠植遍布更像是一個大花園。車間里工人的身影不多,取而代之的是11種智能機器人。無人操控的智能AGV小車穿梭自如地運送著物料,力大無窮的智能堆垛機器人不知疲倦地搬運著各種成品……工人只需要根據APS高級排產系統排出的用戶訂單生產計劃,進行關鍵工序的確認和調整,智能機器人便可完成工作。
除雙星外,青食股份同樣如此,這是家老牌食品加工企業。據介紹,2018年青食股份將實施包括新購置1200型自動化餅干生產線、冷卻輸送帶、M3000型花生烤爐等關鍵項目,從單純的依靠擴大規模生產向高質量、高效率生產模式轉變,進一步提升生產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單位時間內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品質。據青食股份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1月,作為青食股份歷史上首次試點應用的花生醬生產線裝卸、碼垛智能機械手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效果良好,之后還將陸續在其他生產線人員密集工序上分步實施“機器換人”,爭取全面實現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改造,向科技創新要效率、爭效益,逐步達到大型現代化食品企業標準,為戰略發展邁出堅實的一步。
島城重點發展先進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等特色高端裝備制造業時速600公里高鐵磁浮交通系統技術方案年初在青通過專家評審
發展格局
做強五大特色高端裝備制造業
2017年10月,在我市印發的《〈制造2025〉青島市行動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做大做強先進軌道交通、智能制造等五大特色高端裝備制造業。其中,在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領域,我市打造全國一流、鏈條完整的海工裝備和船舶研發制造基地;在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方面,我市要建設國家高速列車創新中心;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方面,我市打造國內技術領先、產業集聚的新能源汽車整車和零部件制造基地;在航空航天裝備領域,我市重點圍繞直升機、無人機、通用飛機的組裝、維修及研發,引進直升機、通用飛機發動機及配套產品制造項目,加快推進大飛機無桿牽引車的研發與產業化,爭取通用飛機制造、航空配套及航空附屬制造產業發展實現突破,發展北斗導航,打造完整的北斗導航產業鏈體系,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產業鏈完整的國家新興航空航天產業基地;在智能制造裝備方面,我市加快發展工業機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建設國內重要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基地。到2020年,全市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產業價值鏈實現高端跨越,基本構建起先進制造體系與新型產業生態。到2025年,制造業整體素質大幅提升,創新服務體系初具規模,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立起現代化的智能制造體系,造就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在若干領域躋身國內和世界前列,基本實現“青島制造”向“青島智造”的跨越。
2018年2月,市政府與中車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是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批復的全國首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目前,首批啟動的軌道交通系統集成工程實驗室等5個項目正式簽約入駐,年內將陸續開工。
專家訪談
青島市政協委員、三迪時空集團董事長李培學:
打造全產業鏈高端裝備產業集聚區
“政府為高端裝備產業定下了5300億元增加值的目標,這個目標該如何實現呢?歸根到底還是新舊動能轉換。”李培學認為,轉換的動力關鍵在于創新、在于科技進步。他提出,要發展新興產業培育形成新動能,提升傳統產業改造形成新動能,化解過剩產能置換形成新動能,以新動能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李培學表示,從“青島打造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優勢、領先技術優勢和較強競爭優勢的千億級高端裝備產業鏈”到“山東省新舊動能培育十強產業”,雖然厚植于“青島制造”,青島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塊頭足、品質優,但仍要牢牢把握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堅持自主研發與引進培育相結合,推動制造裝備由低檔向高檔、由數字化向智能化、由單機向制造單元和成套系統轉變。“例如,針對軌道交通、船舶海工、汽車、機械等產業發展需求,可以重點發展推進3D打印等新技術,著力突破基礎材料、核心組件及關鍵設備技術,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李培學還認為,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要打造高水平公共服務平臺,培育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把青島打造成新興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實現新興產業提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