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市交通運輸局發布“鄭州市推進城市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大力推進城市公共交通一體化、數字化、綠色化、多元化建設,高質量打造人民滿意、高效銜接、快捷舒適、綠色安全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確立公共交通在交通體系結構中的主體地位,為加快推進鄭州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支撐。
《方案》發展目標如下:
到2025年,全市城市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基本健全,城市公共交通服務品質、保障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提升,公共交通高效引領城市集約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
1.主體地位更加凸顯。主城區城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超過60%,綠色出行比例超過70%,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滿意度達到85%以上,城市公共交通成為居民出行首選。
2.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軌道上的都市”建設初具成效,軌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凸顯,力爭運營里程突破400公里。主城區公共交通站點500米覆蓋率、新改擴建城市主干道港灣式停靠站設置比例、公共汽電車進場率達到100%。新增無障礙城市公交站臺設置比例達到80%以上。公交專用車道設置比例超過30%。
3.技術裝備更加先進。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車比例達到100%(不包括應急救援車輛),氫能源城市公交車比例逐步提升。新增和更新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車比例不低于30%。城市公交車載視頻監控系統安裝率達到100%。
4.運營網絡更加融合。優化與軌道交通高頻重復的地面公交線路,持續增加社區接駁巴士線路,高度融合的公共交通網絡基本建成,基本實現“地鐵送到站、公交送到家”。
5.銜接換乘更加高效。軌道交通站點出入口100米范圍內公交站點全覆蓋、50米范圍內公交接駁比例達到50%,站點非機動車停放區設置率達100%。軌道接駁社區巴士高峰期平均候車時間不超過5分鐘。
6.服務能力更有保障。早晚高峰時段城市公共汽電車平均運營時速達到18公里/小時以上,發車正點率不低于90%,來車信息實時預報覆蓋率達到100%。軌道交通線路服務質量評價得分不低于900分,列車正點率不低于99.95%,列車運行圖兌現率不低于99.98%。
7.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城市公共交通行車責任事故死亡率不高于0.05人/百萬車公里,城市公共交通企業雙重預防體系建設覆蓋率達到100%,新增公交車駕駛區域防護隔離設施安裝率達到100%。
8.行業發展更可持續。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補貼補償到位率達到100%,城市公共交通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現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職工收入原則上不低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水平,從業人員職業自豪感和歸屬感明顯增強。
《方案》重點任務如下:
(一)深入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
1.強化規劃引領。積極推進公共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模式,結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同步編制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公共交通、軌道線網、軌道建設等專項規劃,促進公共交通與城市的良性互動、高度協調,支撐建設功能復合、立體開發、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城市。大力構建各種出行方式無縫銜接的公共交通體系,提升一體化出行品質,引導公眾采取“步行+公共交通+步行”的綠色出行方式。將城市軌道交通車輛基地、車站和附屬工程、城市公交場站等用地規模和控制指標落實到城鎮詳細規劃中,確保各類公共交通設施落到實處。
2.加強路權保障。完成常規公交專用道三期工程建設,打通主城區公交專用道瓶頸路段,推進公交專用道聯網成片。修訂完善公交專用道管理制度,優化快速公交專用道和常規公交專用道管控時間,探索試點常規公交專用道向集約型車輛(中大型客車、巡游出租車等)開放使用;加強低運量軌道交通路權保障。加強公交專用道監管執法力度,切實保障公交優先通行權,提升公交專用道使用效率和效益。完善主干道的公交優先信號配置,力爭實現快速公交主線信號優先全覆蓋。
3.強化站城一體開發。以鄭州南站為契機,加快推進軌道交通段(場)上蓋物業和站點綜合開發等TOD項目步伐,開展城市新建中心區地上、地下空間協同規劃,加快破解既有地下商業空間利用的障礙性問題,加強地鐵與周邊商業、公共設施的互連互通,形成共同的經濟效益綜合體,推動以軌道交通為導向的“站城融合”一體化,確立我市軌道交通與城市協調發展的路徑和土地集約化開發利用模式。完善TOD配套政策,明確TOD管控地塊及措施,同步構建軌道交通站點分級分類體系,開展TOD站城一體化研究,實現由“單站開發”向“片區統籌”轉變,推動軌道交通功能、經濟功能和城市空間的有機融合。
(二)加快完善公共交通基礎設施。
1.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圍繞“市區連片成網、都市圈互聯互通”目標,建設軌道交通K1線和K2線;加快完成軌道交通第三期項目建設,適時啟動第四期項目;推進低運量軌道交通T3線建設,加快完善鄭州多層次一體化軌道交通網絡。推進隴海西路、隴海東路等快速公交建設,彌補主要客流走廊軌道服務空白,完善主城區快速公交線網。優先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用地,按照《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鄭州市加快推進公交場站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鄭政文〔2021〕46號)要求,加快推進公交場站建設,力爭到“十四五”期末,實現公交車輛進場率100%。新建居住區、大型辦公區、商業區、高校園區等重點區域時,要根據規劃人口發展規模和空間分布,科學安排建設時序,合理配套建設公交首末站、樞紐站以及新能源公交車充電設施,做到同步規劃、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2.改善公共交通站點環境。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站點候乘設施,有序開展城市公交站臺無障礙改造。逐步提高港灣式公交停靠站設置比例,新建、改擴建城市主次干道時按照智慧公交站臺標準(公交站牌+站亭(燈箱)+坐凳+電子報站設施+智能化便民設施+無障礙等)同步建設港灣式公交停靠站。結合軌道建設運營情況,以高峰期大客流軌道站點為試點,推進軌道站點周邊800米范圍內綜合系統提升工程,包括公交站點、出租車停車點及非機動車停車點優化、慢行廊道與慢行設施的合理設置與管理、風雨連廊建設、完善接駁換乘指引系統、綠化提升、景觀小品增設等,進一步提升市民公共交通出行舒適度,增加吸引力和市民幸福感;“十四五”期間,提升改造軌道站點不少于50處,探索建設風雨連廊示范工程。
3.支持公共交通場站及站點綜合開發。結合周邊城市功能需求,以“交通優先,功能混合、立體復合”為原則,對滿足條件的公交場站配套部分居住、商業服務業、公共服務設施等用地開發功能,實現公交場站用地的綜合開發,提高場站利用率,盤活現有公交場站用地資源,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激發“站-城”活力;“十四五”期間,推動公交場站土地綜合開發不少于4處。鼓勵城市軌道交通地上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建立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綜合開發收益反哺機制,將場站及站點綜合開發收益統籌用于建設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和補貼運營虧損,增強城市公共交通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加快提升公共交通服務品質。
1.優化主城區公共交通組織模式。構建以城市軌道交通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特色化公交為補充,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多模式融合發展的一體化公共交通系統。按照“定骨干、降重復、增接駁、強覆蓋、優服務”的工作思路優化地面公交服務網絡,構建主城區“骨干+接駁+多樣化”的公交服務網絡組織模式,加強與軌道一體融合和縱深服務能力,提升線網整體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豐富社區接駁巴士線路,實現“地鐵送到站,公交送到家”貼心服務;強化三環外新發展區域公交覆蓋,完善北龍湖片區、濱河國際新城、常西湖新區、白沙片區等公共交通服務薄弱區域縱深覆蓋;依托智能調度系統精準組織運營生產,根據線路功能和定位制定行車作業計劃和合理配置車型,做到“一線一案”,提高公交滿載率,實現運力資源高效配置;創新公交服務模式,在具備條件的線路推進“時刻表服務模式”,探索開行樂購巴士、旅游專線、校園巴士等特色公交,試點開行網約公交,滿足市民多元化多場景出行需求。
2.推動主城區與外圍公交網絡融合。以主城區與周邊組團通勤需求為依據,深入開展調研,加強溝通協調,通過新開、延伸城市公交線路,加強主城區與周邊組團的公交聯系。按照“成熟一條,改造一條,穩步推進”的原則,優先完成鄭州主城區、航空港區、中牟縣公交“一張網”改造,實現車輛“公車公營”,構筑主城區、航空港區、中牟縣內部及相互之間高效便捷經濟的公交出行服務體系;并以此為樣板,逐漸向周邊成熟區域推廣,推動形成資源共享、銜接有效、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市域公交“一張網”發展格局。
3.加強城市公共交通換乘街接。強化綜合交通樞紐軌道線路接入,推動城市軌道交通引入鄭州南站,完善鄭州東站、鄭州站、新鄭國際機場換乘設施及接駁指引,增強綜合交通樞紐對外聯系效率。研究統一跨運輸方式安檢標準和禁限帶品目錄,修訂鄭州地鐵“禁限帶目錄”,設置封閉換乘通道或區域,并完善地鐵與鐵路安檢互認相關政策法規。完善綜合交通樞紐1公里范圍慢行設施建設,建立友好的人行連通空間,改變樞紐“孤島效應”。推動城市中、低運量輕軌、市域快軌、現代有軌電車等多制式軌道交通協調發展,進一步完善多制式軌道交通與城市公共交通的換乘銜接。在中心城區外圍或軌道交通線路兩端車站設置P+R停車場,擴大地鐵吸引客流范圍。加快軌道交通站點微中心建設,結合既有站出入口改造提升等措施,布置便民服務設施、交通接駁設施、商業文旅設施。推進軌道站點周邊公共交通一體化銜接品質提升,合理配置軌道接駁社區巴士專用泊位,縮短軌道站點與公交停靠站換乘距離。以高峰期大客流軌道站點為試點,推動20-30個路內公交“微樞紐”示范工程建設,將軌道站、公交站、出租車站、自行車停放點等集中在50-100米半徑范圍內,并完善接駁換乘指引標識,實現多種交通方式在時間、空間的無縫銜接,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有序推進軌道公交一體化運營服務標準規范編制,協調軌道公交運營服務及相關管理活動,實現一體化運營組織。
4.強化城市公共交通數字化應用。建立軌道公交聯合調度監測中心,加強運營信息整合,進一步加強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在服務時間、運營規模、出行信息等方面的協同配合,提升兩網換乘“無感化”水平。推廣“出行即服務”理念,推進城市公共交通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通信、區塊鏈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全面推進公交智能化系統建設,實現智能調度、客流分析、智能排班等,提高城市公交運營效能。拓展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查詢和發布渠道,普及綜合信息發布牌、手機APP、導航軟件等,為公眾提供準確、可靠的公交車實時位置、預計到站時間等信息服務。加快智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推廣應用快速化安檢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逐步實現“無感安檢”。深化公共交通領域支付一體化,依托多元化便民服務終端,打通軌道交通、地面公交等多種公共交通方式支付互通渠道。
5.推廣應用城市公共交通綠色裝備。落實交通運輸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加快推廣應用新能源公交車。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車比例達到100%,同步推進充電站(樁)配套設施建設。開展氫能源公交車示范應用,氫能源城市公交車比例逐步提升,新建4座1000KG公交加氫站。建設完成東三環L3級智能網聯快速公交示范工程,構建“人一車一路一站一云”協同的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統,打造國內非高架上速度最快、最安全、乘客體驗最好的高品質BRT系統。穩步推進軌道交通自動駕駛系統建設,實現鄭州地鐵無人駕駛、自動化運行。
6.提升城市公共交通適老化服務水平。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基礎設施適老化建設改造,新增無障礙城市公交站臺設置比例達到80%以上,逐步提高公交場站、首末站、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無障礙設施設置比例。提升新增和更新低地板及低入口公交車比例,打造敬老愛老助老公交線路服務品牌。落實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優待政策,逐步取消老年卡年審,加快推進電子社保卡在公共交通領域的應用,實現公交、地鐵等刷電子社會保障卡乘車出行。
7.深化城市公共交通文明建設。積極開展行業勞模、行業風采宣傳展示和關愛司乘人員活動,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從業人員職業自豪感和歸屬感。深入開展行業勞動和技能競賽,著力提升職工技能水平、服務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廣泛組織開展“文明服務我出彩、群眾滿意在窗口”創建活動,培樹和表彰一批城市公共交通品牌線路、星級駕駛員、最美地鐵車站等,發揮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帶動全行業從業人員文明素養提升。鼓勵城市公共交通企業定期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展示行業文明形象,彰顯社會貢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