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了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期為2023—2030年,展望至2035年,為五大都市圈明確發展“路線圖”。 廣州、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分別由廣州、深圳市政府會同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并經國家發展改革委銜接函復,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發展規劃由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
廣州都市圈
廣州都市圈范圍包括廣州、佛山全域,肇慶市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區、四會市,清遠市清城區、清新區、佛岡縣,有關任務舉措涉及清遠英德市和云浮、韶關部分地區。規劃提出構建以廣州為中心,以廣佛全域同城化為引領,深入推進廣清一體化,帶動肇慶、清遠中心城區成為發展極,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全國高質量同城化示范區、全國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典范區。
到2030年,廣州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8%;一體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基本形成空間結構清晰、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全域及深汕特別合作區,有關任務舉措涵蓋河源、汕尾部分區域。規劃提出以深圳為主中心,東莞、惠州為副中心,高水平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增長極、高質量發展先鋒典范和開放包容的世界窗口。
到2030年,深圳都市圈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93%。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一體化合作機制基本建立,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初步建成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國際化大都市圈。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包括珠海、中山、江門、陽江全域。規劃提出以珠海為核心,中山、江門、陽江作為發展極,提升珠中江同城化發展水平,提升珠中江陽協同發展水平,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裝備制造基地、新時代高水平開放合作新高地、宜居宜業宜游的高質量發展區域。
到2030年,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協調有序的發展格局基本成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80%左右,基本建成城市功能互補、要素流動有序、產業分工協調、交通往來順暢、公共服務均衡分布、環境和諧宜居的現代化都市圈。
汕潮揭都市圈
汕潮揭都市圈包括汕頭、潮州、揭陽全域,梅州都市區為聯動發展區。規劃提出以汕頭核心區為主中心,潮州、揭陽為兩大重要增長極,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增長極、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的重要節點、均質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試驗區。
到2030年,汕潮揭都市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約1400萬人,城鎮化率達67%左右。現代化產業布局框架基本形成,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區域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完善。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現代化建設邁出新步伐,都市圈統一大市場初步形成。
湛茂都市圈
湛茂都市圈包括湛江、茂名全域。規劃提出以湛江市城區為主中心,茂名市城區為副中心,空港經濟區為極點,推動湛江協同茂名一體化發展,培育成為國家重大戰略聯動融合發展示范區、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門戶樞紐。
到2030 年,湛茂都市圈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約57%,基本形成功能明確、集約高效、軸帶聯動、協同發展的空間格局,與粵港澳大灣區和大西南等地區的交通聯系更加緊密,國內外市場得到共同拓展,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成效顯著,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難題有效破解,都市圈發展共識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成為全省經濟增長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