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鐵十局一公司承建的濟南軌道交通六號線鳳凰路站至王舍人站區間順利下穿膠濟鐵路、膠濟客運專線,并實現鐵路營業線沉降數值控制在1毫米之內,展現了復雜工況下的施工專業實力。
工程復雜地勢多變
濟南軌道交通6號線鳳凰路站至王舍人站區間盾構鄰近濟南東部交通樞紐,位于鳳凰北路、膠濟鐵路與膠濟客運專線正下方并與其呈“十”字交叉狀。
盾構掘進依次下穿膠濟鐵路及膠濟客運專線,兩條鐵路線之間僅間隔80米。盾構區間正上方是車流密集的鳳凰北路與膠濟鐵路橋涵,距離膠濟鐵路劉志遠中橋地基僅有11.76米。
隧道上方是松軟的粉質黏土,下方是較硬的閃長巖,稍有不慎便會發生地面沉降,增加塌方風險,影響既有線行車安全,導致線路停運。連續下穿兩條既有線鐵路的雙倍壓力,給盾構施工團隊帶來安全風險與施工難度的雙重考驗。
科學布局穩步實施“三緊盯”
為順利完成下穿任務,施工團隊腳踏實地步步為營,采取“三緊盯”施工戰略,進一步控制地面沉降,緩解施工風險,保障施工安全。
施工前緊盯準備工作,設備提前安排進場,管片等材料備足,并多次組織方案研討會,根據以往經驗及現有資料,結合實際地質情況,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施工方案。
施工時緊盯現場進度,項目經理、項目總工嚴格按帶班計劃24小時盯崗巡視;機電部長、工程部長、安質部長嚴格按照分派責任,緊盯各項施工工序;現場管理人員保持地面和地下的實時聯動,密切關注地面沉降變化情況,實時調整盾構機掘進的各項參數,確保下穿工作正常進行。
施工后緊盯收尾善后,妥善清理施工現場,做好文明施工;進行下穿施工總結及經驗交流,提高后續工作能力;安排專業人員進行工程質量評估,確保達到施工目標。
技術引領多措并舉控沉降
在下穿膠濟鐵路與膠濟客運專線前100米,施工團隊進行高標準高要求的試驗掘進。多次召開專家咨詢會,不斷優化施工參數,調整盾構機前進姿態,總結盾構掘進經驗,為后續下穿掘進提供技術參考。
“克泥效”是能夠有效控制地面沉降的特殊材料。掘進過程中,施工團隊每環都在盾構機盾體外注射“克泥效”,使其流淌到盾構機外殼的所有間隙,對盾體進行有效包裹,減少對地層的擾動,預防隆起或下陷。
施工團隊還將每一環渣土進行抽樣篩洗,和既有地層勘測結果進行對比,確認當前掘進狀況,并根據地層巖石占比的變化隨時更改掘進參數。
經過采取上述創新舉措,施工團隊在下穿既有鐵路施工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盾構機的穩定掘進,成功減少地面沉降,降低對既有線正常運營的影響。
狠抓預防化解風險保安全
盾構下穿過程中,施工團隊不斷強化責任意識與安全意識,堅守安全質量紅線,重點防范危險施工、風險施工,成功做到了零安全事故、零風險預警。
施工團隊組織安全人員對整個施工過程存在的風險進行梳理,建立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工作機制,對安全風險進行超前預防,把控風險源頭,提前治理。
對于勞務隊伍現場負責人、現場技術安全負責人等專業人員,提前進行全方位的安全風險辨識和方案交底,使其明白安全管控重點及方法;采用集中培訓、現場說法、班前講話、案例警示等多種方式,進行所有成員的安全培訓及考核,將安全防范意識下沉至每一位施工人員。
上下一心提高質效獲贊揚
在盾構施工團隊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鳳王區間兩條線路僅耗時31天完成下穿,在縮短工期的同時保證質量,在確保安全的同時減少沉降。
下穿后,膠濟鐵路及膠濟客運專線的軌道、路基沉降數值均控制在1毫米之內,小于鐵路變形監測控制值所要求的最低預警值1.2毫米,整體施工水平與沉降數值精度居于濟南盾構掘進前列。
中鐵發展濟南軌道交通6號線總包部就盾構施工團隊順利完成下穿既有線鐵路施工工作發來賀電,對建設者敢于攻堅、善打硬仗的優良作風提出贊揚及肯定,對施工團隊的付出與貢獻表示親切的慰問。
敢于面對風險挑戰,勇于突破技術極限,中鐵十局盾構開拓者變不可能為可能,一次次創造掘進奇跡,全力推進濟南地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