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從市重大項目辦和京投軌道公司獲悉,北京地鐵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以安全質量為核心,研發了“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工地管理系統”。通過智慧工地綜合監控系統,提供數字化、可視化、可量化的管理工具,實現風險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數據的交互共享、跨部門協作和動態化管理,提升了施工的安全狀態判定水平,及時作出準確的響應,提高了安全管理的質量,推動了施工安全的管理從傳統的微觀且分散性管理方式向現代化、智能化、集約化管理方式邁進,大大提升工程管理效率,提高施工安全、質量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保障了工程的建設質量和建設安全,從而有效助力軌道交通建設“加速度”。
引入智能大腦,打造智慧工地
在施工現場,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地鐵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積極打造北京軌道交通智慧工地示范線,團隊采用AI、5G、BIM、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以軌道交通智慧工地中心為中樞,打造“智能大腦”對項目現場進行統籌管理,形成了“一個綜控室、兩個模塊、三個平臺”的智慧化管理構架。通過智能感知、數字巡檢、智慧預警、綜合分析等智慧化手段為設備賦能,實現對現場管理關鍵要素和典型隱患場景的有效管控。
據京投軌道公司二分公司風險監測部部長李振東介紹,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在北京城市軌道交通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應用以來,實時動態跟蹤管理現場人員27000余人,管控各類施工機械設備860余臺,對接智能攝像機810余臺、智能閘機280余臺和智能環境監測設備20余臺,通過智慧化管理和智能化排查,有效提高了安全質量管控效率。
“它真正做到的是24小時不間斷,管理強度以及準確性,與傳統管理模式相比大大提高了。”北京建工集團責任有限公司、13號線擴能提升改造工程04標項目書記賀尚修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創始發起人之一袁帥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智慧工地管理系統的研發和應用,推動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領域的技術創新,為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推動軌道交通行業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主動提示隱患,提升安全質量
據賀尚修介紹,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04標新龍澤站項目充分利用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對施工安全、質量、進度進行智慧化管理:針對消防功能需求,開發應用了可見光熱成像報警系統,對現場溫度過高的火點進行識別預警;針對現場土方開挖階段鋼支撐支護,開發應用了鋼支撐智能識別系統,對預埋鋼板位置鋼支撐架設不及時進行識別報警;針對有限空間作業,在入口設置震動傳感器,對未經審批擅自進入有限空間的行為進行報警;針對現場深基坑風險,開發應用了臨邊報警系統,防止高處墜落。此外,還開發應用了水位智能報警、場內車速報警、起重設備周界震動光纜報警、圖像型煙感報警等視頻智能分析系統,實現全過程信息化管理。
北京商報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智慧工地管理系統終端的熱成像攝像頭用于捕捉現場火點溫度較低的吸煙違規行為時,可以增加系統識別的靈敏度,降低報警的溫度閾值。在用于識別火點溫度較高的火災或違規動火行為時,可以提高報警的溫度閾值。攝像頭識別火點信號后,通過現場布設的有線網絡傳輸至智慧展廳后臺的服務器,服務器一方面發出報警信號到展廳的智慧報警模塊,觸發聲光報警燈報警,提醒值班人員有火情;另一方面通過智慧工地系統平臺彈窗提醒,告知火點部位、溫度等訊息。值班人員再通過音柱喊話系統通知現場人員進行應急處置,形成一個“識別隱患—傳達隱患信號—通知現場人員—處置隱患”快速處置的閉環。
市重大項目辦安全質量處一級主任科員李倩表示,北京地鐵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將既有13號線“倒U”型線進行拆分,在16號線和17號線之間,搭建一個“X”型東西走向的象限,形成兩條線路。拆分后的線路,增加了城市北部回龍觀、天通苑等大型居住組團內部的軌網密度,串聯了既有13號線西段、上地軟件園、回龍觀、天通苑以及13號線東段,改善了城市東北部和西北部原有軌網之間的換乘關系。以較小的代價較好解決了困擾城市東北部、西北部區域居民出行的交通難題。
目前,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新建車站中文華路站、后廠村站已實現結構封頂,軟件園至后廠村區間、后廠村至新龍澤區間、小辛莊停車場至回龍觀東站區間左線、回龍觀西站至文化路站區間右線已實現洞通,其他新建車站已全面進場開展施工;既有線改造段已有3座車站實現進場圍擋;聲屏障工程已全面啟動,已安裝完成3.3公里。全線已完成工程總量的30%,今年底將實現8座新建車站結構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