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地鐵13號線一期南段(高新中至深圳灣口岸)、地鐵11號線二期(崗廈北至華強南)、地鐵3號線四期(雙龍至坪地六聯)、地鐵7號線二期(西麗湖至深大麗湖)、地鐵12號線二期(海上田園東至松崗)5條地鐵線路將開通運營,市民出行將更加方便快捷。
新增線路長度共計44.2公里、車站33座。全部開通后,深圳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長度將增至611.9(558.16+22.44+31.3)公里(含龍華有軌電車),車站達到426(387+16+23)座,將進一步完善軌道交通線網,意味著2024年成為深圳地鐵線路的開通“小年”。
5條線路中,除地鐵13號線一期南段為全新線路,其他4條均為既有線路的延長線。不難看出,目前深圳的軌道交通網絡骨架已初步成型。
地鐵不僅是區域聯動發展的“大動脈”,更是展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窗口。據悉,截至今年9月,市民出行意愿持續高漲,1-8月,深圳城軌線網日均客運量達834.46萬人次,同比增長15.5%;地鐵公交分擔率超過70%。其中,深圳地鐵集團所轄線路日均客運量達767.62萬人次,同比增長15.6%。7月12日,深圳市全線網客運量達到1030.85萬人次,再次創下單日客流歷史新高。
為了做好乘客服務,深圳地鐵采取了加開列車、推遲收車、單向加密等多項措施,對各線路行車方案進行“一日一圖”的靈活調整,工作日最大開行列車近6600列次,3條線路高峰時段跑進2分鐘間隔,地鐵列車堪稱“跑步進場”。數據顯示,深圳軌道交通線網密度、客流強度指標已超越北京、上海、廣州,位列全國首位。
目前,深圳已基本形成了“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公交為網絡、出租車為補充、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多層次公共交通體系。數據顯示,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流量達1380.73萬人次,高峰時段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57.9%,搭乘公共交通綠色出行正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選擇。
除了軌道干線的補充升級,今年,深圳還有兩項榮獲國際隧道協會年度工程大獎的黃金通道迎來通車。地面親海、地下行車的濱海大道綜合改造工程徹底煥新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的立體化交通,連通珠江口東西兩岸的深中通道改寫了大灣區城市群互聯互通的歷史,“雙城生活”走進深中兩地市民的日常。每一件交通小事都關乎市民的出行大事,隨著深圳加快構建便捷順暢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深圳市民的出行幸福感將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