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車大連公司研發設計的時速160公里中低速磁浮列車入圍“設計紅星獎”評選。
“軌道超跑”入圍“設計紅星獎”
中低速磁浮列車,具有高速度、小彎道、大坡道、低噪音、低振動、少維護、低建設成本的特點,可在輕型道岔鋼梁上行駛。該獎項被中央電視臺譽為“唯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獎”。
設計紅星獎于2006年由工業設計協會、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導刊》雜志社共同發起并會同國內地方相關工業設計協會聯合舉辦,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承辦的獎項。
紅星獎是國家級的政府公益獎項,備受行業和政府認可。2009年,紅星獎與德國紅點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010年和2012年分別與韓國好設計獎和澳大利亞國際設計獎實現了標準互認。
由中車大連公司研發設計的時速160公里中低速磁浮列車可在輕型道岔鋼梁上行駛,載客通過最小水平曲線由R75m 降低至R50 m,列車最大爬坡能力由70‰進一步提升至100‰。
試驗速度達到121公里/小時,創造了中低速磁懸浮運行速度的世界紀錄。整車設計靈感來源于川劇臉譜,車頭及車身側面簡潔概括的線條不僅僅將臉譜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還使整列車在這線條下變得鮮活而生動,盡顯“軌道超跑”的魅力。
磁浮列車聽著離我們生活有些距離,不少人認為這是未來的技術,其實這項技術早已被我國運營。
中西南交大系統技術的總負責人羅世輝表示,磁浮列車適用于大站間距的市域軌道交通,且由于對環境振動噪聲影響小,必要時也能夠以高架方式深入市區,更有利于實現城區-城郊快捷聯通。
新一代中低速磁浮車屬于中等運量交通結構,具有振動噪音小、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等優勢,尤其速度、彎道和坡道這三項綜合技術指標,是目前其他單一制式軌道交通無法同時實現的優點。
那么磁浮列車是什么呢?是否會替代地鐵呢?
磁浮列車是一種現代高科技軌道交通工具,分為高速和中低速兩種類型,高速磁懸浮適合遠距離交通,而中低速磁懸浮適合近距離交通。它通過電磁力實現列車與軌道之間的無接觸的懸浮和導向,再利用直線電機產生的電磁力牽引列車運行。
中低速磁懸浮具有環保、安全性高、爬坡能力強、轉彎半徑小、建設成本低、超靜交通等優點,適用于城市市區、近距離城市間和旅游景區的交通連接,可替代輕軌和地鐵。
關鍵是這是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也是城市軌道交通中最先進的技術。
早在2016年5月6日,我國第一條,也是目前世界上里程最長的一條中低速磁懸浮商業運營示范線,正式在湖南長沙開通試運營,時速120公里打破了當時中低速磁浮車輛行駛時速的世界紀錄,為中低速磁浮在發展向前邁進一步。
現在技術又有了新的突破,時速160公里,那么在未來它是否會替代地鐵的存在?
據了解,中低速磁浮列車為3輛編組模式,每節車廂額定載客約120人,與北京A型地鐵每車廂額定載客約310人相比較少。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替代暫時是不存在可能性的,中低速磁懸浮列車的出現只是為解決城市交通壓力。一個城市要解決交通出行的問題,地鐵、公交、輕軌樣樣都不能少,各種交通工具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城市交通的多樣性需求決定了各種交通裝備不可簡單地互相代替。